
為什麼他這麼優秀,卻總說自己不夠好?
我曾輔導一位科技業的高階主管,Alex。他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團隊業績年年創新高,但他卻從不稱讚自己,只要一個指標未達標,他就責備自己說:「我怎麼又搞砸了。」
某次績效考核後,他獨自坐在會議室許久,低聲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我做不好,我覺得我根本沒有存在價值。」
那一刻,我明白了,他不是在追求卓越,而是在用「工作」來對抗內在的羞恥感與自我否定。他並不是「太愛工作」,而是把工作變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傷害。
職場的自我傷害
我們很容易理解肢體上的自我傷害,但在職場中,心理層面的自我傷害更常見、更隱密。以下這些行為,都是它的變形:
- 為了逃避內在焦慮,無限加班、無法休假
- 無止盡自我批評:「我怎麼總是這麼沒用」、「我果然不行」
- 明知對身體不好,仍強迫自己過度承擔,還美其名曰「責任感」
- 明明完成很多,卻始終無法肯定自己:「我還不夠好」
這些人,表面看起來是「對自己要求高」,但其實是被內在的羞恥與焦慮驅動——他們不是在追夢,而是在逃避內心那個「不被愛」的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
心理學家指出,自我傷害不一定是想傷害自己本身,而是一種讓人暫時逃避情緒痛苦的方法。
這些人可能從小在羞辱、批評中長大,學會了「只有表現好,我才有存在的價值」。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這種思維模式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一種「自願的懲罰」。
他們習慣用責備、工作過勞、自我貶低,來麻痺內心的不安與羞恥:
「自我懲罰式的自我安撫,是把注意力從情緒痛苦,轉移到痛覺與表現上。」
作為主管,我們該如何看懂這樣的團隊成員?
若你是主管,請注意那些「過度拚命但永遠不滿足」的同仁,他們不是不知節制,而是根本不相信「自己值得休息」。
你可以這麼做:
- 多問關於「感受」,少問「進度」
「最近案子這麼多,你還好嗎?」這樣的問句,有助他停下腳步,也傳遞出你的關心。 - 肯定他的努力,而非只看成果
比如:「這份提案你花了很多心力,我看得出來。」幫他重新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 - 協助他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鼓勵他分辨「表現」與「價值」不是等號,讓他知道:他不需要靠過度付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You are not a drop in the ocean. You are the entire ocean in a drop.——Rumi(魯米)
我們的價值,並不需要靠被誰肯定、或做多少事才能成立。你本身就是完整的,不需證明。
打破職場內耗
也許你正在領導一群看似堅強,卻時常懷疑自己價值的同仁。也許你自己,就是那個總是逼自己「再努力一點」的人。
請記得,真正的強大,是敢於溫柔地看見自己的脆弱,是允許自己不用靠痛苦來證明存在。
當你願意停下來,你就開始療癒自己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或你的團隊有幫助,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職場人懂得:努力不是懲罰自己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