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被「優秀」綁架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為什麼他這麼優秀,卻總說自己不夠好?

我曾輔導一位科技業的高階主管,Alex。他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團隊業績年年創新高,但他卻從不稱讚自己,只要一個指標未達標,他就責備自己說:「我怎麼又搞砸了。」

某次績效考核後,他獨自坐在會議室許久,低聲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我做不好,我覺得我根本沒有存在價值。」

那一刻,我明白了,他不是在追求卓越,而是在用「工作」來對抗內在的羞恥感與自我否定。

他並不是「太愛工作」,而是把工作變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傷害

職場的自我傷害

我們很容易理解肢體上的自我傷害,但在職場中,心理層面的自我傷害更常見、更隱密。以下這些行為,都是它的變形:

  • 為了逃避內在焦慮,無限加班、無法休假
  • 無止盡自我批評:「我怎麼總是這麼沒用」、「我果然不行」
  • 明知對身體不好,仍強迫自己過度承擔,還美其名曰「責任感」
  • 明明完成很多,卻始終無法肯定自己:「我還不夠好」

這些人,表面看起來是「對自己要求高」,但其實是被內在的羞恥與焦慮驅動——他們不是在追夢,而是在逃避內心那個「不被愛」的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

心理學家指出,自我傷害不一定是想傷害自己本身,而是一種讓人暫時逃避情緒痛苦的方法

這些人可能從小在羞辱、批評中長大,學會了「只有表現好,我才有存在的價值」。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這種思維模式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一種「自願的懲罰」。

他們習慣用責備、工作過勞、自我貶低,來麻痺內心的不安與羞恥:

自我懲罰式的自我安撫,是把注意力從情緒痛苦,轉移到痛覺與表現上。」

作為主管,我們該如何看懂這樣的團隊成員?

若你是主管,請注意那些「過度拚命但永遠不滿足」的同仁,他們不是不知節制,而是根本不相信「自己值得休息」。

你可以這麼做:

  1. 多問關於「感受」,少問「進度」
    「最近案子這麼多,你還好嗎?」這樣的問句,有助他停下腳步,也傳遞出你的關心。
  2. 肯定他的努力,而非只看成果
    比如:「這份提案你花了很多心力,我看得出來。」幫他重新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
  3. 協助他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鼓勵他分辨「表現」與「價值」不是等號,讓他知道:他不需要靠過度付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You are not a drop in the ocean. You are the entire ocean in a drop.——Rumi(魯米)

我們的價值,並不需要靠被誰肯定、或做多少事才能成立。你本身就是完整的,不需證明。

打破職場內耗

也許你正在領導一群看似堅強,卻時常懷疑自己價值的同仁。也許你自己,就是那個總是逼自己「再努力一點」的人。

請記得,真正的強大,是敢於溫柔地看見自己的脆弱,是允許自己不用靠痛苦來證明存在。

當你願意停下來,你就開始療癒自己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或你的團隊有幫助,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職場人懂得:努力不是懲罰自己的一種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立格-avatar-img
1 天前
確實,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因為,不論成敗,過程裡頭有太多可資學習的材料,而結果卻掩蓋了一切。
梅根的斜槓人生-avatar-img
發文者
14 小時前
安立格 謝謝您的支持!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71會員
309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5/17
在職場中,許多主管表面上負責,實則受「慣性羞恥」驅動,總覺得錯在自己、不敢表露真實情緒。這種源自童年創傷的內化羞恥,讓人壓抑、迎合、無法設下界線。透過辨識情緒來源、練習自我揭露與溝通界線,能逐步修復自我價值,重建真實且健康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2025/05/17
在職場中,許多主管表面上負責,實則受「慣性羞恥」驅動,總覺得錯在自己、不敢表露真實情緒。這種源自童年創傷的內化羞恥,讓人壓抑、迎合、無法設下界線。透過辨識情緒來源、練習自我揭露與溝通界線,能逐步修復自我價值,重建真實且健康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2025/05/16
當員工變得安靜、冷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態度問題,而是進入了「退縮麻木」的創傷防禦模式。他們選擇關閉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身為主管,與其逼他表現,不如先給他安全感與信任,引導他慢慢恢復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5/16
當員工變得安靜、冷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態度問題,而是進入了「退縮麻木」的創傷防禦模式。他們選擇關閉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身為主管,與其逼他表現,不如先給他安全感與信任,引導他慢慢恢復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5/15
當個人過度敏感於職場中的小事時,這些反應可能源自未解決的內心創傷,從而影響領導力和團隊氛圍。文章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案,鼓勵領導者識別情緒觸發點、調整思維方式、創造開放的溝通文化,並強調自我安撫和情緒調節的能力。最終,這些措施有助於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領導風格,促進職場的和諧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5/15
當個人過度敏感於職場中的小事時,這些反應可能源自未解決的內心創傷,從而影響領導力和團隊氛圍。文章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案,鼓勵領導者識別情緒觸發點、調整思維方式、創造開放的溝通文化,並強調自我安撫和情緒調節的能力。最終,這些措施有助於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領導風格,促進職場的和諧與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最近在倒數新的工作即將開始,有點緊張,怕被期望太高?怕被排擠?天性不喜歡在工作場所當風雲人物,希望躲在角落,但不小心露出鋒芒就會被眼紅。 近期接案終於軟硬兼施拿到一點點費用了,感覺自己好像有點廉價感?在業主最大的世界(還沒達到專業的水準,感覺很難被好好對待,特別對於那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並提出寬恕自己、放下焦慮、專注在未來成長的觀念,適合想要釋放職涯中不安情緒的人。作者分享了自身成長歷程,並勉勵讀者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受情緒左右,集中精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中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並提出寬恕自己、放下焦慮、專注在未來成長的觀念,適合想要釋放職涯中不安情緒的人。作者分享了自身成長歷程,並勉勵讀者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受情緒左右,集中精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無論是試用期後的評核還是每年年度的年中或年底考核,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和不滿的情況。被考核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超出標準,但打考績的人卻認為只是恰如其分,甚至差強人意。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角色認知不一致。
Thumbnail
無論是試用期後的評核還是每年年度的年中或年底考核,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和不滿的情況。被考核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超出標準,但打考績的人卻認為只是恰如其分,甚至差強人意。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角色認知不一致。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當你被提升時,雖然現實對你苛刻挑剔,但不要擔心太多,專注當下吧!情緒反應不會影響結果,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Thumbnail
當你被提升時,雖然現實對你苛刻挑剔,但不要擔心太多,專注當下吧!情緒反應不會影響結果,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完美主義者在職場中常常遇到因為對自己的成品有太高要求而造成拖延的問題。然而,職場需要的是團隊合作而非個人秀,並且時代的快速變遷要求我們適時完成並不斷改進。學會放下完美主義執念,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在此之前不斷優化,並接受不盡如人意的成果,這樣能讓完美主義者克服拖延並不斷成長。
Thumbnail
完美主義者在職場中常常遇到因為對自己的成品有太高要求而造成拖延的問題。然而,職場需要的是團隊合作而非個人秀,並且時代的快速變遷要求我們適時完成並不斷改進。學會放下完美主義執念,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在此之前不斷優化,並接受不盡如人意的成果,這樣能讓完美主義者克服拖延並不斷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