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見過這樣的主管
永遠站在最前面為團隊承擔錯誤,明明是團隊協作失衡,卻第一時間向上級道歉:「我沒帶好團隊,是我不夠細心。」
他們從不推責,總是自責;對別人的要求鬆,對自己卻狠。
當你問起:「為什麼不說出實情?」對方往往只是淡淡一笑:「沒關係,我習慣了。」但,這真的是高EQ?還是,這是「慣性羞恥」的隱形枷鎖?
表面上是負責,實際上是「害怕被看穿」
Richard是一家外商企業的中階主管。團隊裡有個資深但效率不佳的成員,長期拖延影響進度。他不是沒發現問題,也不是沒提醒,但每次專案總結時,他總是選擇「自己扛」。
他說:「我不能把錯推給部屬,這樣不負責任。」
但深聊後才發現,Richard的原生家庭中,他曾因一次考試失常,被母親公開羞辱:「你考這麼差,是要丟我臉嗎?」
那一刻的羞辱感,成為他潛意識中的創傷記憶。
從此,他把「犯錯=讓人失望=我不好」深深內化,並在每次職場事件中重演。
他不是不敢說實話,而是深怕「一旦說出來,自己就會顯得無能、不被接受」,所以選擇犧牲自己,換取外界對他「負責、成熟、穩定」的評價。
「慣性羞恥」如何悄悄塑造你的行為模式?
慣性羞恥,不只是偶爾的羞愧感,而是「我從根本上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看見」。
這樣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中:
- 過度自責:明明是合理的分工錯誤,卻總覺得都是自己不夠好;
- 害怕暴露真實情緒:就算內心委屈、生氣,也選擇壓抑;
- 過度迎合權威或評價:極度在意上級眼光,避免一切可能「被指責」的情境。
在主管角色中,這種內化的羞恥感更容易被合理化為「成熟」或「負責」,卻不知已悄悄變成情緒勒索自己的一把無形枷鎖。
如何解套?
1. 分辨「我是不好」與「我做不好」
犯錯不等於你整個人不好。將行為與自我價值分開,是擺脫慣性羞恥的第一步。
✅ 自我對話練習:「這件事沒做好,但我仍然是有價值的。」
2. 練習暴露「不完美」也能被接納的經驗
刻意在安全情境下表達自己的困難,例如:「我最近覺得蠻吃力的,可以一起討論解法嗎?」
你會發現,真實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感,而不是疏離感。
3. 回看內在對權威的投射
當你總在上司面前壓抑、討好,試著問自己:「我是不是把過去的評價,套用在現在的關係上?」
這些「我不說、我自己來」的習慣,可能來自童年的創傷經驗,不代表你現在還必須繼續承擔。
Shame corrodes the very part of us that believes we are capable of change——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脆弱的力量》作者)
羞恥感侵蝕的,正是我們「值得改變與被愛」的信念。
你可以不再壓抑真實的自己,也有權利在職場中建立一種不靠犧牲自我價值的連結方式。
寫給總是壓抑自己的職場人
職場不只是表現與績效的場域,更是一面照出我們內在信念的鏡子。
如果你總是下意識把責任攬下來、避免衝突、掩藏情緒,也許不是因為你真的成熟,而是你習慣了用「慣性羞恥」來保護自己。
你可以開始練習,用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並相信——你值得被看見,不是因為你完美,而是因為你真實。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