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高情商」,不過是在自我懲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曾見過這樣的主管

永遠站在最前面為團隊承擔錯誤,明明是團隊協作失衡,卻第一時間向上級道歉:「我沒帶好團隊,是我不夠細心。」

他們從不推責,總是自責;對別人的要求鬆,對自己卻狠。

當你問起:「為什麼不說出實情?」對方往往只是淡淡一笑:「沒關係,我習慣了。」

但,這真的是高EQ?還是,這是「慣性羞恥」的隱形枷鎖?

表面上是負責,實際上是「害怕被看穿」

Richard是一家外商企業的中階主管。團隊裡有個資深但效率不佳的成員,長期拖延影響進度。他不是沒發現問題,也不是沒提醒,但每次專案總結時,他總是選擇「自己扛」。

他說:「我不能把錯推給部屬,這樣不負責任。」

但深聊後才發現,Richard的原生家庭中,他曾因一次考試失常,被母親公開羞辱:「你考這麼差,是要丟我臉嗎?」

那一刻的羞辱感,成為他潛意識中的創傷記憶。

從此,他把「犯錯=讓人失望=我不好」深深內化,並在每次職場事件中重演。

他不是不敢說實話,而是深怕「一旦說出來,自己就會顯得無能、不被接受」,所以選擇犧牲自己,換取外界對他「負責、成熟、穩定」的評價。

「慣性羞恥」如何悄悄塑造你的行為模式?

慣性羞恥,不只是偶爾的羞愧感,而是「我從根本上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看見」。

這樣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中:

  • 過度自責:明明是合理的分工錯誤,卻總覺得都是自己不夠好;
  • 害怕暴露真實情緒:就算內心委屈、生氣,也選擇壓抑;
  • 過度迎合權威或評價:極度在意上級眼光,避免一切可能「被指責」的情境。

在主管角色中,這種內化的羞恥感更容易被合理化為「成熟」或「負責」,卻不知已悄悄變成情緒勒索自己的一把無形枷鎖。

如何解套?

1. 分辨「我是不好」與「我做不好」

犯錯不等於你整個人不好。將行為與自我價值分開,是擺脫慣性羞恥的第一步。

✅ 自我對話練習:「這件事沒做好,但我仍然是有價值的。」


2. 練習暴露「不完美」也能被接納的經驗

刻意在安全情境下表達自己的困難,例如:「我最近覺得蠻吃力的,可以一起討論解法嗎?」

你會發現,真實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感,而不是疏離感。


3. 回看內在對權威的投射

當你總在上司面前壓抑、討好,試著問自己:「我是不是把過去的評價,套用在現在的關係上?」

這些「我不說、我自己來」的習慣,可能來自童年的創傷經驗,不代表你現在還必須繼續承擔。


Shame corrodes the very part of us that believes we are capable of change——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脆弱的力量》作者)

羞恥感侵蝕的,正是我們「值得改變與被愛」的信念。

你可以不再壓抑真實的自己,也有權利在職場中建立一種不靠犧牲自我價值的連結方式。

寫給總是壓抑自己的職場人

職場不只是表現與績效的場域,更是一面照出我們內在信念的鏡子。

如果你總是下意識把責任攬下來、避免衝突、掩藏情緒,也許不是因為你真的成熟,而是你習慣了用「慣性羞恥」來保護自己。

你可以開始練習,用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並相信——你值得被看見,不是因為你完美,而是因為你真實。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68會員
301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5/16
當員工變得安靜、冷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態度問題,而是進入了「退縮麻木」的創傷防禦模式。他們選擇關閉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身為主管,與其逼他表現,不如先給他安全感與信任,引導他慢慢恢復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5/16
當員工變得安靜、冷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態度問題,而是進入了「退縮麻木」的創傷防禦模式。他們選擇關閉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身為主管,與其逼他表現,不如先給他安全感與信任,引導他慢慢恢復與世界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5/15
當個人過度敏感於職場中的小事時,這些反應可能源自未解決的內心創傷,從而影響領導力和團隊氛圍。文章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案,鼓勵領導者識別情緒觸發點、調整思維方式、創造開放的溝通文化,並強調自我安撫和情緒調節的能力。最終,這些措施有助於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領導風格,促進職場的和諧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5/15
當個人過度敏感於職場中的小事時,這些反應可能源自未解決的內心創傷,從而影響領導力和團隊氛圍。文章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案,鼓勵領導者識別情緒觸發點、調整思維方式、創造開放的溝通文化,並強調自我安撫和情緒調節的能力。最終,這些措施有助於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領導風格,促進職場的和諧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5/14
在職場中,主管常忽視員工內心的羞辱創傷,這些未癒的傷口可能影響他們的情緒與表現。當員工面對批評時,過去的創傷容易觸發情緒重現,使他們無法理性反應。主管需創建安全的溝通環境,建立信任關係,並提供正向回饋與心理支持,幫助員工克服情緒困境。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還能促進整體團隊的和諧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5/14
在職場中,主管常忽視員工內心的羞辱創傷,這些未癒的傷口可能影響他們的情緒與表現。當員工面對批評時,過去的創傷容易觸發情緒重現,使他們無法理性反應。主管需創建安全的溝通環境,建立信任關係,並提供正向回饋與心理支持,幫助員工克服情緒困境。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還能促進整體團隊的和諧與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在學著深入剖析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面貌時,我發現...許多人的脆弱都來自於〔自卑的心理〕。其中也許包含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當自卑心發作時,會造就人易怒的性格,也很容易惱羞成怒。當你對人釋出好意而對方合理拒絕時,你卻感覺對方刻意給你難堪而生氣或難過,其實是自己自
Thumbnail
在學著深入剖析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面貌時,我發現...許多人的脆弱都來自於〔自卑的心理〕。其中也許包含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當自卑心發作時,會造就人易怒的性格,也很容易惱羞成怒。當你對人釋出好意而對方合理拒絕時,你卻感覺對方刻意給你難堪而生氣或難過,其實是自己自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