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身體記憶」是一種非常真實且普遍存在的現象。這類人並非不會思考,而是傾向透過動作、感覺、節奏來學習與記憶,依靠的是「身體的經驗」而非抽象的語言或邏輯推理。
這樣的記憶方式常見於以下幾種情境:
1. 舞者與運動員的本能反應
他們或許無法完整地「講解」一個動作的每一個細節,但身體卻能自然地完成它。例如武術家對一套拳法的記憶,是經過上千次的練習融入肌肉與神經的;當敵人一靠近,動作不經大腦就已做出反應。2. 學不會理論,但實作非常強
有些人在書桌前坐不住,看教科書就頭痛,但讓他們「動手做」卻上手得飛快。像是老工匠、師傅級的技術人才,他們對機械、木工、電路有種難以言喻的「身體熟悉感」,靠的是長年累積的動作記憶與直覺經驗。
3. 情緒創傷與身體反應
創傷心理學也指出,許多情緒創傷會儲存在身體裡。當人遭遇類似觸發時,身體可能會出現莫名的緊繃、顫抖或逃避反應,這些並不是思考後的反應,而是「身體記得了」。
4. 內在的感應式行動
這類人可能不擅長明確地說出為什麼這樣選擇,但他們會說:「我感覺這樣比較對」、「我身體告訴我不行」。這是由深層的直覺、身體智慧在引導,而非邏輯計算。
身體記憶不低於理性記憶,只是它來自不同的學習通道。理解這點,也讓我們看見人類智慧的多樣性:有些知識,腦袋知道;有些知識,身體知道。兩者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