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想開這間店嗎?」
那天,一位朋友這麼問我。我沉默了將近五秒,最後回答:「我不知道。」
一、創業從不是夢想,而是選擇活下去的方式
我是個沒有富爸爸,也沒人脈的普通人。創業,對我來說,不是夢想成真,而是另一種求生存的方式。
開這間早餐店,起初是因為疫情後不想再回辦公室打卡,也發現市場上少有對年輕人友善的「質感早午餐」。我一邊看店面,一邊用存款拼裝出一間小小的店,有Logo、有社群、有夢想。剛開幕那幾天,人潮還不錯,親友捧場、IG 洗版,我以為「我真的做到了」。
但熱潮退去才是考驗的開始。
二、那封客訴信,讓我崩潰
事情發生在開業後第 3 個月,一位顧客在 Google 留下一顆星,並留言:
「點了吐司等了 20 分鐘,結果冷掉、還搞錯品項,店員態度也冷淡,真的是最糟的一次早餐體驗。」
我看到留言時,整個人愣住。那天是我自己在顧店,記得她點的是加蛋厚片,但我真的搞錯了,還因為忙亂沒有好好道歉。
我立刻私訊她道歉、退費、請她有空再來,我補一份。但她沒回。
這封評論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撐下去。
三、賠錢的壓力 vs. 不想放棄的我
與此同時,我的營收也進入低谷。一天下來只賣 800 元,扣掉房租、食材、人力,我每天虧幾百塊。你可能會說,「撐一下就過了」,但只有自己才知道——當你每天都賠錢,還要對員工說「沒事,加油」,那種壓力有多沉重。
我一度考慮把店頂讓出去,甚至回去當上班族。
四、我關店三天,開始重建「為什麼而開店」
我給自己放了三天假,靜下心問自己:
「我當初為什麼要創業?」
我想到很多畫面:
- 客人第一次說「這吐司很好吃」
- 有學生每週都來,說這裡是他的小避風港
- IG 有人轉貼「老闆人很好」
- 那一刻我意識到——我不是為了賺快錢來開這間店,我是想創造一個讓人覺得溫暖的空間。只是我忘了初衷,被現實壓垮了而已。
五、痛完之後,我讓店變得不一樣
我回店後做了幾件事:
- 寫 SOP:包含出餐順序、常見錯誤提醒、回應話術。
- 更新菜單:移除冷門品項、改用備料更快的組合。
- 換掉沒效率的設備:買了新的雪平鍋和切菜機。
- 對每位客人說謝謝,就算心情不好,也不讓他們感受到。
慢慢地,負評沒有再來,熟客多了,生意穩了下來。我也不再是那個一遇到客訴就崩潰的人。
六、寫在最後:每一次崩潰,都是成長的轉折點
創業真的很累,有時不是累在身體,而是心很累。你以為只要努力、用心、對客人好,就會有好結果。但現實很誠實,它不會給你保證。
但如果你曾經也在創業路上懷疑過、想放棄過,那我們就是同一種人。
而我現在選擇寫下這些,是想告訴你:
跌倒不是壞事,只要你願意站起來,這段經歷終將變成你的養分。
如果你也在創業路上,希望我們都能撐過那段「只有自己看得到努力」的時期,走到「別人也看得見光亮」的那一天。
👇你也正在創業嗎?留言分享你最崩潰的一次經驗!
📬 想持續看我寫的創業經驗談,可以訂閱我的沙龍:《老闆的開店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