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革命的浪漫幻滅│巴黎初體驗 The Dreamers (200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如何拆解本片的三大主題:自由、平等、博愛
美國vs法國,國籍的設定有何作用?
皆涉及學運和大量的性,本片與婁燁<頤和園>有何不同?
電影成為片中的符號,貝托魯奇可能思考著什麼?

電影以巴黎鐵塔為開場,不過,鏡頭並未拍下它的全貌,但從鋼骨結構的局部線條仍能一眼辨識這座舉世聞名的地標。隨著鏡頭緩緩往下移動,鐵塔部分套入法國國旗三原色的色塊,最終,鏡頭落在鐵塔底部,男主角Matthew(麥可‧彼特 Michael Pitt 飾)進入你我視角,一位身處異鄉的美國人,神情略顯侷促,有些天真。

人與鐵塔的並置,構成一個耐人尋味的意象:想要透徹地理解自我,也許就無法看清整個世界。我們總以為自己「身處」世界之中,但或許人與世界,實則屬於矛盾、對立的關係。正是這樣的鬥爭感,讓本片選擇法國做為故事舞台顯得十分合理─法國是「革命」的原鄉,電影首先對標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理念後來融入為《人權宣言》,也成為本片的三個主軸:

關於自由

Matthew和雙胞胎Theo(路易‧卡瑞 Louis Garrel 飾)與Isabelle(伊娃‧葛林 Eva Green 飾)的首次對話,是在電影資料館的示威活動上。Matthew好奇Isabelle為何被銬在鐵欄杆上,她狡黠地將雙手從鐵鍊中繞開,表示自己從來沒被銬住,呈現出對於他們這一代來說,自由,不是一種抗爭,而是一種選擇。

他們的自由,是腦袋裡的風暴、言語上的思辨,他們可以當面對父權嗆聲、把毛澤東的肖像當成裝飾,像是斷絕自己是「承繼」誰而來的概念,一如Theo對父親的挑釁:「雖然說上帝不存在,但不代表父親能取代祂的位置」。

然而,沒有謀生能力─或自認不需要以「勞動」謀生的Theo和Isabelle,仍舊仰賴父母金援他們揮霍的生活,使他們的口口聲聲變成了故作姿態、裝模作樣,父親的苦口婆心全然無用:「在有能力改變世界之前,要知道你也是世界的一份子,你不可能跳出這個圈子看事情」,或許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是那方與世隔絕的居家生活(既寬廣又像迷宮),任憑極其膨脹的自尊,將遙遠東方無謂虛耗的越戰、鼓動仇恨分裂的文革當成舌尖的意識型態。

關於博愛

劇情中涉及大量裸露、耽溺性愛,甚至冒犯道德邊界的亂倫指涉,是以身體作為對「自由」的進一步探索:身體,是人與世界之間的最後邊境(也是「禁忌」),他們以一種「嚴肅的遊戲」為包裝,無視於倫理與體統。

只是在這段三角關係中,即使Matthew就算再怎麼與Isabelle肉體親暱,仍舊敵不過Theo和Isabelle打從娘胎同為一體的共生關係,「我們的腦袋是相連的」Theo如是說,即使身體擺出犯禁的姿態,但在精神上Theo與Isabelle卻像是彼此的囚徒,使得遊戲到了最終變得嚴肅。

「所謂的『一起』(革命群眾)並不是成千上萬,對你來說,從來就只有兩個」,Matthew識破了以Theo和Isabelle為中心的烏托邦的貧瘠,這對兄妹對彼此的愛,是慾望無法直驅的深處,是外界無法侵犯的聖地。

因此,儘管本片與婁燁的《頤和園》(Summer Palace, 2006)都有著學運背景,也都充滿肉體描寫,卻呈現出東西方時隔三年截然不同的精神書寫:<巴黎初體驗>像是以身心交融的失敗,為歐陸青年的革命意識寫下輓歌,<頤和園>中的東方青年並不意在革命,只是仍不絕望地透過肉體的奉獻,去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關於平等

這個三角,從一開始就是傾斜的。

劇情透過主角的國籍,觸及美國與法國的思維衝擊。1960年代的美國,精神上深受法國吸引─就像Matthew被Theo與Isabelle身上的法式風情所擄獲,這也與「北漂」、「拓荒」的美國新貴,總想方設法援引歐洲風潮,填補自身尚未成型的文化;對好萊塢而言,法國的時尚是絕佳的模仿對象,像是 珍‧西寶(Jean Seberg)的男孩風短髮,就成為了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另一種經典女性形象的藍本。

而Matthew的「寄居」,更帶著濃厚的附庸感。在物質享樂上,三人之間美其名實行共產主義的分享,實際上卻是任憑雙胞胎評價是否值得「接納他」,像是接受著兩人的「豢養」。然而,隨著劇情展開,這層「美國仰望法國」的權力關係悄然翻轉,Matthew對他們倆從原本的欽慕與著迷,逐漸變成啟蒙(帶著Isabelle去約會)和爭辯。

「我發現,只要觀察一個東西夠仔細,這東西或許跟宇宙中形狀和大小的和諧有關……」這是美國人Matthew對人與世界、宇宙關係的感悟,屬於某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擴張論;對象徵法國的Theo和Isabelle而言,世界、宇宙是混沌、無序的,就像是他們縱情享樂之後、雜亂不堪的屋舍。

除了呼應法國大革命,劇中還出現另一幅象徵性的圖像─雙胞胎在房間裡掛著《自由引導人民》複製畫,描繪的是1830年七月革命中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專制復辟。然而這幅畫被戲謔地加工,自由女神的臉被剪貼上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大頭照,拼貼出近代青年之於革命的「反思考」,再次呼應以法國為主導的精神旗幟,不知不覺以美式娛樂價值所取代。

當片尾,Theo禁不住Matthew若有似無地質疑他的革命性,而不顧一切走上街頭,但在Matthew看來,缺乏思考後果、大局的血氣之勇,只是徒然的汽油彈,砸碎、炸響,有聲光效果卻毫無殺傷力;於是馬修轉身離去,象徵他不再依附以歐陸為主體的精神幻覺。當革命只剩口頭的爭鋒、只是模糊的浪漫情懷,美國,儘管粗糙卻更實際地,接過西方主流意識的話語權。

關於電影

「我是那些永不滿足的人的其中之一,我們盡可能坐在最靠近銀幕的地方,可能是因為我們想要最先看到電影的畫面,當它們還很新,才剛出來的時候,在它穿過我們後面一排排的座位上那些觀眾眼前,一排又一排過去,直到它們不再那麼新鮮,變成郵票般大小,回到放映室的窗框……」這群重度影迷,藉由電影窺探世界、世界在銀幕上爆發,只是這些新奇之物的保鮮期是如此短暫。

光與影,要如何在歷史上留下痕跡?或許做為一部純然的經典之作方能有機會,而這群角色自以為是的理想主義,迷茫虛無卻又不可侵犯,使他們成為了書寫「革命」落下的問號,註定橫亙在不斷被推倒的後浪與前浪之間。

在對電影的隱隱疑問中,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仍選擇保持一廂情願的天真,一如設定追求極致自由的Isabelle仍是處女之身,又一如這部終須祭出行動的電影,卻仍給不了絕對現實的結局,使得<巴黎初體驗>既是初始更是最終,成為緬懷歐陸情懷的濫情之作。

同場加映:

分手吧,因為我離不開你<頤和園>:東方語境下的性與革命

被背叛的背叛者<猶大與黑色彌賽亞>:誰背叛了革命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感官世界>:性的革命本質

是母親是孩子是女人更是人<可憐的東西>:革命,從身體自主開始

亂世讓我們都成了渣男<滾滾紅塵>:亂世男女的情感糾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5/05/22
蠻喜歡這部電影的,感謝分享!
hashtalkmovi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2
子穎 記得年輕時看,沒有特別感覺,這次尤其對照了重映的<頤和園>,(當然年紀也大了XD),突然有很不同的收穫。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1會員
277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5/13
對余虹而言,身體就是她的邊界,而性,則是她企圖找到與他者交融的方式。即使在對性愛尺度接受度較高的歐美國家,<頤和園>也曾因大量的性愛場面而遭批評,甚至將余虹標籤為性成癮者。然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她所「上癮」的並非歡愉本身,她嘗試抓住一種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一種強迫自己對生命產生眷戀的手段。這種癮
Thumbnail
2025/05/13
對余虹而言,身體就是她的邊界,而性,則是她企圖找到與他者交融的方式。即使在對性愛尺度接受度較高的歐美國家,<頤和園>也曾因大量的性愛場面而遭批評,甚至將余虹標籤為性成癮者。然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她所「上癮」的並非歡愉本身,她嘗試抓住一種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一種強迫自己對生命產生眷戀的手段。這種癮
Thumbnail
2025/05/09
身著赭紅色的緊身衣,面料佈滿肌理線條, 人體平躺懸吊空中,以安裝晶體的白布蒙面,像極一具被剝皮的屍身。 這是本片科技的操作方式,或說儀式。   肌膚,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最後的界線, 這種剝除感,象徵揭穿私密、無所遁形的赤裸,和,極度疼痛, 不論是入侵夢境或是被入侵的一方,都是「無界」
Thumbnail
2025/05/09
身著赭紅色的緊身衣,面料佈滿肌理線條, 人體平躺懸吊空中,以安裝晶體的白布蒙面,像極一具被剝皮的屍身。 這是本片科技的操作方式,或說儀式。   肌膚,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最後的界線, 這種剝除感,象徵揭穿私密、無所遁形的赤裸,和,極度疼痛, 不論是入侵夢境或是被入侵的一方,都是「無界」
Thumbnail
2025/05/07
劇集名「黑鏡」(Black Mirror)本身就很有趣─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黑色螢幕:手機、電腦、電視等設備;當這些設備關閉時,螢幕會變成一面「黑鏡」,映照出我們自己的影像,暗示劇集不僅是在探討科技本身,更是在反映(鏡照)我們人類社會的本質和黑暗面。這與尼采名言:「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
Thumbnail
2025/05/07
劇集名「黑鏡」(Black Mirror)本身就很有趣─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黑色螢幕:手機、電腦、電視等設備;當這些設備關閉時,螢幕會變成一面「黑鏡」,映照出我們自己的影像,暗示劇集不僅是在探討科技本身,更是在反映(鏡照)我們人類社會的本質和黑暗面。這與尼采名言:「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第一個三角形以象徵自由的女性為中心,頂點從帽頂開始,右側的線沿著小男孩左臂拿的槍向下延伸,左側的線則從農夫頭巾切過,線與戴高筒禮帽的男子的槍平行。第二個三角形與第一個三角形交錯,頂點從戴高筒禮帽的男子的帽頂開始,右側的線延伸到受傷的農民的臉,左側的線則延伸至戴警帽的青年。
Thumbnail
第一個三角形以象徵自由的女性為中心,頂點從帽頂開始,右側的線沿著小男孩左臂拿的槍向下延伸,左側的線則從農夫頭巾切過,線與戴高筒禮帽的男子的槍平行。第二個三角形與第一個三角形交錯,頂點從戴高筒禮帽的男子的帽頂開始,右側的線延伸到受傷的農民的臉,左側的線則延伸至戴警帽的青年。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是一部普渡眾人苦樂的電影,樂的是,即便生活如此刻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們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生活,苦的是,再怎麼苦中作樂、假裝,也無法脫離階級權力的無奈。 人的社會因為越來越複雜而有了不同的階級與身分,在議員面前,是彬彬有禮的留美藝術家;在員工面前,則是三句不離問候對方老母的老闆。在回
Thumbnail
這是一部普渡眾人苦樂的電影,樂的是,即便生活如此刻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們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生活,苦的是,再怎麼苦中作樂、假裝,也無法脫離階級權力的無奈。 人的社會因為越來越複雜而有了不同的階級與身分,在議員面前,是彬彬有禮的留美藝術家;在員工面前,則是三句不離問候對方老母的老闆。在回
Thumbnail
失去希望與溫度的人,都是戰爭中的俘虜。「聖誕快樂」,文化差異反而彰顯了文化之上,更貼近人心所共同渴望的,對「放下仇恨」的嚮往。戰事讓稀鬆平常的祝福成了禁忌,再沒人記得可以提起。
Thumbnail
失去希望與溫度的人,都是戰爭中的俘虜。「聖誕快樂」,文化差異反而彰顯了文化之上,更貼近人心所共同渴望的,對「放下仇恨」的嚮往。戰事讓稀鬆平常的祝福成了禁忌,再沒人記得可以提起。
Thumbnail
《自由之聲》 英語片名:Sound of Freedom  導演: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編劇:羅德.巴爾、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監製: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 配樂:哈維爾.納瓦利特 攝影:高爾卡.戈馬克西、安德魯.艾克 剪輯:布萊恩.斯科菲爾德 類型:動作、劇情、社會議題、真實事件改編
Thumbnail
《自由之聲》 英語片名:Sound of Freedom  導演: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編劇:羅德.巴爾、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監製: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 配樂:哈維爾.納瓦利特 攝影:高爾卡.戈馬克西、安德魯.艾克 剪輯:布萊恩.斯科菲爾德 類型:動作、劇情、社會議題、真實事件改編
Thumbnail
2003年,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導演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上映,片中講述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前夕,一名美國留學生赴巴黎學習法語,意外邂逅一對孿生姐弟,從而見證學運下的街頭暴亂、陷入情慾糾葛的青春記事。 此片為貝托魯奇導演生涯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Thumbnail
2003年,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導演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上映,片中講述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前夕,一名美國留學生赴巴黎學習法語,意外邂逅一對孿生姐弟,從而見證學運下的街頭暴亂、陷入情慾糾葛的青春記事。 此片為貝托魯奇導演生涯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