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的凹窩君 by Copilot
最近這個月開始試著早起。
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原因,是聽了Podcast說夜貓子學著早睡早起,將重要事挪到早上做,變得專注又成功的勵志故事。就這麼買單的自己實在是單純到有點好笑。
然而主持人提到一件事很吸引我,他觀察到將作息提前,體感上會覺得一天能用的時間增加了,至少三倍。三倍應該是誇張了,但能夠平白獲得更多時間,對三十歲後半的社畜來說,快樂程度應該不下於中樂透彩。
自詡為夜貓子,正職工作落在中午到晚上八點,能夠活動到深夜再睡到自然醒,這曾是以前的我嚮往的生活。但現實並沒有這麼自在,與室友分租公寓作息就得互相牽制。白天在室友噪音及刺眼陽光中賴床到上班前一刻,晚上結束工作並覓食,回到家也快十點了,疲憊等待衛浴的空檔往往就是恍惚中滑著手機。所謂深夜活動其實多是虛度,直到不得不入睡,罪惡感才油然而生。
揮霍時間的罪惡感,難過程度倒是沒有亂花錢讓帳戶見底那麼痛。但也因為痛得不明顯,容易麻木更危險。
好,我意識到危險了,相信此時聽到這集Podcast不是偶然,而是召喚。為了認真執行早起,還特地找了晨型人朋友當監督。討論過後,決定先將首月的目標放在兩處,提前一小時起床,並且以睡滿七小時為條件早點上床。
頭幾天實在很痛苦,頭一次覺得自己的床這麼黏人。靠鬧鐘睜開眼睛不是難事,畢竟窗戶沒遮光。問題在身體還很遲鈍,往往抓了手機就繼續躺著,在枕頭上滑掉一個小時,根本只是將晚上的廢改到早上耍而已。
回想Podcast主持人的話,其實他並非只提倡早起,更著眼的其實是,將重要的事情放到早上做。
我開始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事」。
光是腦袋轉起來,就覺得失修許久的顱內齒輪嘎吱作響。然而自省本身即是潤滑劑,在檢視過這兩年勤懇工作的日子,發現自己追著每月以勞力換取的酬勞時,無意間遺落的部份靈魂。
曾經發願要學習新的語言及寫作,夜裡翻開書或打開電腦,背個單字或寫個幾行文,就被濃濃倦意侵襲。想說提神一下,就拿起手機看些有趣的東西吧,於是生活就演變成近年的萎靡樣。
意識到這件事,我開始在睡前將日文教科書準備在書桌上,放在手機旁邊。早上關掉鬧鈴後,最先做的就是翻開書確認自己的學習進度,接著喝水盥洗完換上當日外出服,坐下來看書。
效果很明顯,剛起床腦袋正清晰,照滿房間的陽光也助於穩定情緒。我可以坐定研究複雜的文法,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再出門上班。通勤路上就用聽教學Podcast的方式背單字及學習日本文化。
不過是改在早上做,成效幾乎是立竿見影。可見的變化,也是一種正向回饋,進而增加我的自信心。
當然不是每一天都是如此順利,有時睡眠債會反彈,有時也會起惰心賴床。但隨著時間拉長,生理波動會漸趨平衡,如今我已經可以比以前早至少一小時入睡,甚至偶爾會搶在鬧鈴響之前甦醒。
雖然如此,就這麼宣告自己從夜貓轉性成早鳥,我那清晨六點就會自動起床的晨型人朋友絕對會打個大問號。對我來說,深夜的幽靜仍然很有魅力,把我丟到完全自由無慮的環境中,大概依舊活成個夜貓子。
並非所有人都能擁有不必顧慮外在因素的生活條件,總是要配合室友、配合通勤班車、配合工作、配合周邊住戶噪音發生的時間。在以晨型人作息為基準的社會,找到能跟上主流生活節奏的方式,是夜貓子們的共同課題。
我不知道會不會只因將作息提前就迎向成功,至少我不再因挫折感而自我厭棄。在爭取到足夠資源,讓我擁有能自在晚睡的環境前,跟著晨光學習如何更喜歡自己,並且看見自己的成長,我認為很值得。
你看,我這不就把這篇文章寫出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