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十章記錄耶穌邁向耶路撒冷受難之路前的教導與行動。章中涵蓋對婚姻的教導、對兒童的接納、對財主的挑戰,以及門徒關於地位的爭論與耶穌的回應。這一章結構分明,主題集中,持續強調門徒生命的倒空與更新,並以耶利哥的神蹟收尾,象徵屬靈眼光的重得。本章呼籲信徒進入神國,要捨己、信靠、服事,走一條與世界相反的道路。本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進入神國,需從自我轉向信靠(可10:1–31)
耶穌首先在婚姻議題上糾正法利賽人對摩西律法的曲解。祂回到起初的創造次序,強調:「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可10:9)耶穌點出離婚之所以出現,是因人「心硬」(可10:5)。祂恢復婚姻的神聖本質,表明神國的倫理標準高於人情與文化。 緊接著,耶穌接納小孩子,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可10:14)小孩子象徵謙卑、單純、依靠,是進入神國所當有的態度。 接下來,一位有錢的少年人來尋求永生之道,但因不願捨棄財物而憂愁離去(可10:22)。耶穌感歎:「財主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可10:23)但也指出:「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能。」(可10:27) 這些事件構成一個完整主題:進入神的國,不靠宗教條文、外在成就或財富地位,而是出於一顆願意順服、完全信靠神的心。神國之門向謙卑者敞開,卻對自義者緊閉。 二、跟從主的路,是捨己與服事(可10:32–45)當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可10:33–34),門徒卻仍未明白祂的國度性質。雅各與約翰私下求耶穌在榮耀裡賜他們左右的位子(可10:37),顯示他們仍以權勢觀念理解彌賽亞的使命。 耶穌嚴正指出:「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可10:43)祂更以自己的榜樣說明:「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 耶穌在此揭示神國領袖的本質:不是掌控、爭權,而是謙卑、犧牲。真正的偉大不是坐高位,而是為眾人擺上。門徒若要在國度中為大,就要在地上甘作僕人。 這段對今日信徒具有挑戰性。教會中的領導與服事,若失去基督的榜樣,將淪為屬世的爭競。惟有效法主的捨己精神,才能成為合神心意的門徒。
三、得著屬靈眼光,重新看見主的恩典(可10:46–52)
章末記述耶穌離開耶利哥時,遇見一位名叫巴底買的瞎子。他大聲喊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可10:47)儘管眾人責備他,巴底買卻更加呼求。耶穌停下腳步,問他說:「要我為你作什麼?」(可10:51) 巴底買回答:「我要能看見!」耶穌便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可10:52)他立刻看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這個神蹟不只是肉眼得醫治,更象徵屬靈眼睛的開啟。在門徒尚未看清十架道路的意義時,一位盲者卻憑著信心認出耶穌為彌賽亞。巴底買的信心與回應,成為門徒榜樣:渴慕、堅持、順服。 信徒若要看清天國真理,也需像巴底買一樣,放下群眾的聲音,專注向主呼求,使我們得著看見祂旨意的光明眼睛。
門徒之道,在於倒空自己、服事他人、堅定跟從 《馬可福音》第十章整體鋪陳出門徒生命的挑戰與呼召。無論是婚姻中的忠誠、信心中的單純、財富前的抉擇,或是領導中的服事與信仰上的看見,都指向一個核心:進入神的國,要背起十架,否定自我,緊緊跟隨主。 這章提醒我們,屬神的道路與世界大相徑庭:世人追求升高,主卻呼召我們降卑;世人倚靠資產,主卻要我們全然信靠;世人爭權奪位,主卻要我們作僕人。願我們回應這樣的呼召,在現今世代中,活出倒空的見證與僕人的生命,直到主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