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可能都聽過,伊斯蘭有所謂「吉哈德」(Jihad),一般翻譯作聖戰,實際的意涵則比較接近「竭力奮鬥」。
經過媒體渲染,吉哈德跟伊斯蘭現代形象深深綑綁在一起,好像所有穆斯林都得要暴力聖戰一樣。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遙遠的十、十一世紀,真正拿刀劍的吉哈德(一般在英文翻譯作小吉哈德,Lesser Jihad,相對於追求自我完善的大吉哈德,Greater Jihad)精神,在多數伊斯蘭之地卻在不斷消退,頗令當時的伊斯蘭烏里瑪痛心。
為什麼吉哈德精神會消退?部分人推測可能有下面幾種原因:
首先,到了九世紀以降,伊斯蘭世界已經擴張得太過頭了。
從進攻的方面來說,奧瑪雅王朝與阿拔斯王朝先後兩個伊斯蘭巨人,都無能拿下基督教的堅城壁壘,拜占庭帝國。另一方面,伊比利半島的戰鬥也處在拉鋸之中。
這並不是說伊斯蘭世界沒有繼續擴張。克里特島就是在九世紀被征服的。但相比起先知時代,那種激動人心的大勝利已經不存在了。
從防守方面來講,正因為伊斯蘭世界擴張的太大,多數穆斯林一生也不會有「小吉哈德」的機會。
一個居住在波斯灣的穆斯林,在九世紀怎樣才會有機會拿刀對抗異教徒政權?除非他自己往邊境移動,否則幾乎沒有。
所以,小吉哈德的概念勢必要有所調整。事實上,在這段時間,伊斯蘭的宗教法學者甚至調整了「戰爭之域」、「和平之域」的世界二分法,多加上一個中介領域「妥協之域」(dar al-Sulh),用來適應穆斯林攻勢疲軟的現實。
再者,則是小吉哈德本身被過度濫用,導致小吉哈德本身有點喪失信用。
伊斯蘭不同教派的爭鬥、甚至同一教派的統治者自己的武裝鬥爭,動輒就冠上「吉哈德」的名頭。一般的穆斯林自然充滿疑竇,想說我為什麼要相信你說的小吉哈德。
可能因為上述兩個原因,小吉哈德在十一世紀並不是多引人注目的伊斯蘭特質。
當然,這並不是說小吉哈德完全消失。在邊境地帶,依然能看到比較活耀的小吉哈德精神。
例如在中亞面對異教遊牧民族的征戰,吸引不少吉哈德戰士主動前往。在伊比利半島的大攝政曼阿爾曼蘇爾(Almanzor)一生對北方基督教國家發動五十次左右的遠征劫掠,幾乎每次都冠上吉哈德的名字。
還有一些吉哈德戰士主動聚集在一些稱作「Ribat」的武裝修行團體中,成為職業的吉哈德團體——有點像是後來的十字軍騎士團,只是伊斯蘭沒有教會,所以他們也就沒有騎士團那樣的教會支持而已。
但對大多數穆斯林,尤其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的人而言,小吉哈德可能是挺遙遠的事情。頂多就是要面對老對手拜占庭,以及埃及新出現的法堤瑪什葉派王朝。
有意思的是,吉哈德消退的時間,恰好也是西方正要出現他們版本的「聖戰」、並在1096年發動十字軍的時期。
因此,出現了一個頗有諷刺意味的歷史現象:反倒是十字軍的到來,重新點起了吉哈德在近東的火花。
直接受到十字軍威脅的區域,不斷高呼穆斯林團結起來發動吉哈德,驅逐這些法蘭克人。而這些星星之火在1144年一舉爆發:
當年,摩蘇爾總督贊吉攻破十字軍國家艾德薩。穆斯林瞬間士氣漲了兩百啪。真正的吉哈德回來了。
&
圖片:十九世紀想像的穆斯林中世紀戰士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Weeks Edwin Entering The Mosque 1885.jpg"
資料來源:
Carole Hillenbrand, 《The Crusades: Islamic Perspectiv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8, first edition in 1999 )
P. M. Holt, 《The Crusader States and Their Neighbors》(Routledge,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