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場很棒的對話。
對方說:「你剛剛問的問題,真的有讓我釐清很多……」
我點點頭,心裡也覺得很滿意。
但就在這時,我卡住了。
「那要不要約下一次?」我在腦中反覆問自己。
「現在說會不會太快?」
「還是對方其實也在等我開口?」
那一瞬間,我沒再專注在對方,而是掉進了自己的思緒。
而這種卡住,其實不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我們的對話聊得很好,但我不知道該怎麼收尾
我曾經有個教練學員,在一場深度教練對談後跟我說:
「我覺得對方是有被觸動的,但結束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收尾……」
這其實是很多助人者都會遇到的情境。
你想讓對話自然落幕,但又不想錯過可能的下一步。
你想要真誠提出合作可能性,但又怕被解讀成銷售推進。
於是,最終什麼都沒說。
留下了模糊,也留下了遺憾。
🔍 問題的根源:不是結尾不會講,而是開頭沒說清楚
大多數的卡住,不是在「結尾」,而是在「一開始」。
如果雙方在一開始就沒有共識:這場對話會走到哪裡?有什麼可能的收尾?
那麼,無論對話過程多麼流動,到了尾聲還是會陷入拉鋸。
更常見的狀況是——
教練在談話過程中,其實腦中一直在演:
「等等要怎麼開口說提案 proposal?」
「要怎麼自然地收尾不讓對方有壓力?」
這樣其實已經讓自己離開了當下的陪伴狀態。
💡 提早說清楚的力量:讓過程更專注、讓結尾更安心
所以我自己在帶一場 coaching 對談的時候,很常在開場說明:
「今天我們的對話會依照我們談的進度和狀態,走向不同的結尾,
有可能這一場對你已經很有幫助了,我們先聊到這裡;
也可能我們還有話題沒談完,可以再約下一次;
又或者,如果你覺得 coaching 很適合你,
我們可以再約一次來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這樣的說法不是設計話術,而是給彼此一個更穩定的框架。
當對方知道,這場對話可以怎麼結尾,過程中反而更能放鬆探索,不會總是猜測:
「等一下他會不會推銷我?」
🧭 三種自然的結尾方式
這三種結尾沒有哪個比較好,也不是只有最後一個是「成功對談」。
它們只是反映出不同狀態,也給彼此不同節奏的空間。
💬 選項一|這次到這裡就好,先回去沉澱
對方覺得這場對談已經帶來很多,他想回去消化,不急著下一步。
這是最常見的結尾,也最容易被教練誤解為「失敗」的那一種。
但其實,這種選擇通常來自對方真的有收穫、有觸動,
只是他還沒準備好,也信任你會讓他決定下一步。
💬 選項二|還有話題想談,可以再約一次
有些對談過程中會浮現新的議題,雖然當下沒談完,但雙方都認為值得延伸。
這種時候,就可以再安排一次對談,繼續探索,而不急著進入合作提案。
它是一種自然延伸,而不是推進銷售。
💬 選項三|覺得 coaching 適合,可以聊聊合作可能性
當對方感受到這樣的 coaching 流動、深度、節奏,是他目前需要的,
你也可以邀請他來聊聊:如果進一步合作,會是什麼樣的方式與安排?
這不是強推方案,而是提供一個「讓對方自己來判斷是否需要支持」的機會。
🌱這不只是結尾設計,更是關係設計
與其說這是「三種收尾話術」,我更想說,它其實是一種關係上的透明。
讓對方知道他有選擇權,讓對話可以自然落幕,也能自然延續。
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
回到當下,而不是提前進入焦慮
專注在陪伴,而不是思考什麼時候提案
信任對方自己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 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樣的卡住…
如果你也正在摸索怎麼自然地結束一場對話,或想練習更安心地提出邀請,
歡迎來 IG 私訊我聊聊,我很樂意陪你一起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