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戰爭的目標是讓你「自己崩潰」,那它根本不需要開一槍。
🪄 當戰爭變成一場「思想魔法秀」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明明打仗的是別人,崩潰的卻是你自己?這不是你太敏感,是認知戰 Cognitive Warfare在發功。
認知戰的目的不是「消滅敵軍」,而是「控制敵人怎麼想」——
讓他恐懼、分裂、懷疑、崩潰、甚至自己投降。

🎭 認知戰 ≠ 假新聞,是一整套「心智入侵作戰」
它比假新聞更狠,因為它不是讓你「知道錯的事」,而是讓你「以為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以下是它的攻擊方式:
- 假訊息混真訊息:混合 90% 真 + 10% 毒,讓你無法辨識真假
- 演算法強化偏見:只推送你「愛看的東西」,把你鎖在同溫層泡泡裡
- 社群輿論塑形:用假帳號製造「多數共識」壓力,讓你懷疑自己
- 操作民族與身分情緒:強化仇恨與恐懼,挑動族群分裂
- 重複洗腦技巧:每天看到、每天刷到、每天變「事實」
這不是陰謀論,這是心理學。
🧠 心理戰:讓你「心先垮」,人自然就垮
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與認知戰如雙胞胎,它針對你的「情緒反應」下手:
- 傳遞恐慌訊息(如「我們快輸了!」)
- 散播背叛或腐敗謠言(破壞信任)
- 利用災難新聞放大焦慮(心理疲勞)
- 操弄英雄崩壞(信仰崩解)
這種戰爭打的是「人心防線」。
📺 案例時間:你可能已經中招卻不知道
1️⃣ 俄烏戰爭中的 Telegram + TikTok
雙方每天都在推播「對自己有利」的前線畫面。問題是:這些影片不一定是真實的時間地點或順序,甚至可能是模擬畫面。
2️⃣ COVID 疫情初期的假訊息氾濫
「疫苗會改變 DNA」、「5G 會傳播病毒」這類假訊息其實是由境外網軍發起測試輿論操作的「預演」,目的就是看群眾反應與裂解程度。
3️⃣ 民主國家的選舉影響行動
用假帳號、留言機器人、假粉專去影響投票傾向,操縱新聞推薦或干擾候選人形象,是認知戰的常態操作。
🛡️ 要怎麼防這種「看不見的子彈」?
- 建立「懷疑但不恐慌」的心智防禦態度
→ 面對極端消息,多問「有沒有第二個角度?」。 - 加強媒體識讀力與事實查核習慣
→ 練習找原始來源、驗證時間點、比對多個平台。 - 不要當免費幫兇的轉發機器人
→ 情緒先放下,再決定要不要分享。 - 政府與社群平台合作打擊認知滲透
→ 建立假訊息快速澄清管道與社群風向反制策略。 - 記住:如果你覺得「全世界都這樣想」,那你該出門走走。
📌 小結:真正強大的國防,不只是飛彈,而是人心
「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只是別人操作的結果。」
認知戰的恐怖不在於「騙你一次」,而在於長期侵蝕你的判斷力與信任力,直到你不再相信任何事——那場戰爭就已經贏了。
📌 下一篇預告:
🔜《補給比子彈重要:一場戰爭能不能打,看得是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