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半,你花了快一個禮拜,終於完成一篇自認超滿意的文章或插畫。當你滿懷期待上傳後,收到的第一則回應竟然是:「你這是AI做的吧?」
這一刻,你的心情是什麼?
可能是氣到發抖、可能覺得受辱,也可能是滿滿的委屈。我知道,那種感覺真的很糟糕。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為什麼它卻能夠刺痛我們這麼深呢?
一句話,到底傷在哪裡?
難過的是「價值」被否定
「你這是AI做的吧?」看似無心的一句話,卻像在說:
「你應該沒那麼厲害吧?」
「你真的有付出這麼多心血嗎?」
就像你做了一桌菜,花了整天研究食譜、買食材、精心調味,結果客人說:「是調理包做的?」你的付出瞬間被蒸發,當然會難過。
討厭創的是作的自我認同受到打擊
創作者多少都有一種身份認同:作品,就是我們的延伸。我們透過作品證明自己存在,並且珍惜每一筆、每一字、每一個細節。
當有人質疑你的作品來自AI,好像是在質疑你存在的價值,質疑你「配不配當一個創作者」。這不僅刺痛了自尊,更會讓我們自我懷疑。這種自我懷疑會不斷擴大,甚至影響到接下來的創作動力與熱情。
被誤解的是「偷懶」或「欺騙」
目前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人覺得用AI工具就等於偷懶、作弊。所以當有人這樣質疑時,你感受到的潛台詞可能是:「你有點投機取巧哦!」
這樣的誤解,其實才是真正讓創作者最火大的點。
因為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對AI技術充滿疑慮的時代,很多人誤以為:
- AI創作就是作弊。
- 使用AI輔助就是不真誠。
這種偏見深深扎根於人們的心中,所以當他們這樣問時,往往已經帶有預設的偏見:
「你是不是用了不該用的東西?」
「你是不是偷懶,想走捷徑?」
聽到的可能是這個潛台詞,而這樣的誤解很容易激起憤怒。
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們可以怎麼想?
① 不理解 ≠ 惡意
多數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或許只是因為不理解。他們可能看到作品特別細緻、特別完美,出於直覺的好奇問了一句。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問句有多傷人。他們不是惡意的,只是不夠敏感。
當我們這樣想,會舒服一點。
② 先給自己肯定
別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但你自己知道。
你知道自己熬夜了多久,知道自己從初稿到完稿修改了多少次。你知道你在創作中投入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別人的一句話,抹不掉你的付出。
③ 試著把主動權拿回來
當我們情緒平復後,可以這樣回應:
- 友善解釋:「這篇真的是我自己寫的,花了很多心思,希望你也喜歡。」
- 輕鬆帶過:「謝啦~被你誤會是AI,我當作是稱讚囉。」
- 更公開流程:「你如果好奇的話,我可以分享一下製作過程。」
這些做法,能幫你拿回對話的主動權。
長期來說,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願意: 公開創作過程
適當公開一些草稿、幕後花絮,讓觀眾看到你的每一步、每個細節。
這樣做不只是證明自己,也能提升他人對創作的尊重。
我可以:認識與使用AI工具
主動了解AI技術,甚至善用AI輔助創作。AI的確在某些方面很強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排斥它。事實上,學會善用AI工具反而能提升你的創作效率。保持透明的態度反而讓你更有底氣。
使用AI並不是罪惡,關鍵是你如何清楚地說明使用方式,例如:「我用AI輔助畫了初稿,後續都是自己修改與調整。」這種透明度能幫助你更自在,也能教育更多人理解AI的正面使用方式。
我尋求:建立支持網絡
身邊有其他創作者朋友的支持很重要。當你被質疑時,有人願意聽你吐苦水,理解你的委屈,這種情感支持能讓你快速恢復心情。
最後,想說給提問者的一段話:
下一次,當你想讚美一個作品,卻不確定是否出於AI時,試試這麼問:
「你這作品很棒!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創作方式嗎?」
一句話的調整,能讓創作者感受到真誠與尊重,也能讓你更了解背後的故事。
結語:你仍然是你,沒有人能取代你的價值
下一次再聽到「你這是AI做的吧?」時,記得先深呼吸。這並不是對你努力的終極審判,只是一句欠思考的問話。在這個科技飛快進步的時代,我們可能還會聽到更多類似的質疑與聲音。但請你一定要記住,創作的核心價值永遠都是來自你自己,那些機器無法取代的,才是最珍貴的。
你所付出的努力、經歷過的掙扎與成就感,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但你自己知道就足夠了。
你的價值,永遠不是別人的一句話能決定的。
只要你清楚自己投入的心血,其他人說什麼,都是其次。
你的下一個作品,會更好地說明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