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去怪罪在關係中不符合你期待,卻讓你成長的人?」
當你帶著這份覺知,代表你正在從「傷」中走出,開始願意看見關係的多重意義——
不只帶來痛,也帶來覺醒與蛻變。透過三個層次的練習與視角, 走向釋放與轉化:🌑 1|承認自己的「期待」與「失落」是真實的
我們會怪罪,是因為:
- 你曾付出真心,對方卻沒有如你所願回應;你曾以為會更好,結果卻讓你遍體鱗傷;你感受到不對等、不被重視、不被看見。這些多數是源自於個人的感受,未必是真實的。
💬 對自己說:
「我有權感到失望,我的期待不是錯誤的。但我選擇不讓這份失望,永遠掌控我。」
🔸可以這樣寫下來幫助釋放情緒:
- 「我曾經希望你是怎樣的人?」
- 「你沒做到哪些,讓我最受傷?」
- 「那時候的我,最需要什麼?」
這是一個與內在小孩對話的過程。不是在責怪自己,而是在療癒「當初有期待的自己」。
🌘 2|看見這段關係帶來的「靈魂功課」
關係中的「破碎感」,往往是靈魂進化的入口。你可以這樣自問:
- 如果他沒有令我失望,我會看不見自己有多委屈求全?
- 如果我沒被推開,我會不會還在討好他、否定自己?
- 如果關係一直「剛剛好」,我可能永遠不會成長,甚至不會問這個問題。
💡轉念不是否定受傷,而是從傷裡找回主權。
🔸可以練習寫下:
- 「這段關係帶我看見了自己哪個傷口?」
- 「我在這裡學會了什麼?我變得怎麼樣了?」
- 「我不是他想要的人,卻意外讓我成為我更想成為的人。」
🌕 3|從怨恨轉向祝福:選擇放下控制
當我們怪罪對方時,內心其實還在說:「你欠我一個結果。」
但這世界上有些人,真的來得剛剛好,離開也剛剛好。而「他沒變成我想要的樣子」,其實就是上天提醒你:「有些人只是你的過客,但你的成長,是永恆的禮物。」
🌾 一個放下的儀式練習:
「謝謝你曾以那樣的方式出現。雖然我曾受傷,但現在我願意放下你不曾做到的模樣。
你不再是我的未來,但你曾經幫我找到我自己。我祝福你,也祝福現在這個不再執著的我。」
然後把這張紙燒掉、撕掉,或收藏在某個你知道可以封存的位置。
💗 最後的提醒:
關係不是用來「滿足我們」,而是用來「照見我們」——照見我們還相信什麼、以及我們的渴望,還未療癒的還有那些。
如果你能在失望中不斷找回自己,那你已經不只是「愛過一個人」,你是透過一個人,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