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貼出《AI教育神話的崩壞》,並點出「假會」這個問題後,我看到了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回應。一言以蔽之,對方覺得假會沒關係,能解決問題就好。
但是,我必需要再度跳出來說:大人或許可以假會,學生卻不能假會。
為什麼呢?因為回應的人,說穿了,其實是個小有名氣的「社會賢達」。對已經受完教育、在工作現場的人來說,有時候不得不「假會」一下。為什麼?因為工作需要可能得快速學習某個概念,這時候如果還要一個一個字地看,說真的一天72小時都不夠用。
但是,大人假會之所以沒關係,是因為大人已經接受過完整的教育,也就是說,有先備知識了;但是學生還正在幫基礎知識打底的時候,這時候如果誤以為看個YT、聽個podcast、或是讓AI提供個摘要就行,這樣很糟糕。
學生要學的是思考的過程,如何從零到60,最好能到100;這中間的過程,不能靠「假會」來培養。
我再說得更清楚一點:為什麼「社會賢達」會覺得「假會」沒問題?
那是因為,他們是「過來人」,已經站在終點看世界。這些人已經是小有名氣的賢達,靠過去的資源、能力、機緣累積了影響力。
但是,他們(可能)忘記了:他們能「假會」,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堆「真會」打底。
他們有基礎知識、社交資本、語言能力、邏輯能力,這些東西讓他們可以「看個說書影片就大致懂」,因為他們懂得怎麼去連結、去整合。
但學生不是,他們沒有那些「隱形的基礎能力」。
如果讓學生以為「解決問題」=「學會了」,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學習不是為了「這次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為了「未來能舉一反三解決更多問題」。
如果學生只學到「一次性解決」,他們學到的其實只是「查資料技巧」,而不是「知識架構與思考能力」。
如果學生覺得這樣就是「會」,這其實非常危險。
所以,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假會」沒關係?其實問題的根源,就在「社會賢達」與「教育現場」之間的認知落差。
已經會的人,會覺得要學那麼多太花時間;但是他們忘了,當初他們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學會的。
這讓我想到我小時候看過的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吃了三個大餅還覺得沒有吃飽,於是他又吃了一個包子,然後就飽了。
於是,他很懊惱的說:早知道我就先吃包子!

圖片作者:ChatGPT
這個笑話乍聽之下很好笑,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現在很多人對(AI)學習的看法嗎?
他們以為:
「只要有了AI,就能跳過那些累積過程,直接得到答案!」
以為只要有一個「包子」(一個AI工具、一個說書影片、一個知識快取),就可以跳過所有的「大餅」(慢慢讀書、逐步練習、思考反覆、反芻修正)。
但他們忘了:
你之所以會因為一個包子就覺得飽,是因為你已經先吃了三個大餅。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只吃一個包子,你根本不會飽,你只會覺得「好像學了一點東西」,卻無法支撐起完整的知識結構。
這就像現在的學生,他們學到一個知識點,問AI一句話,覺得「我會了」,卻不知道:
- 那是因為前面累積的知識背景讓他看得懂AI回答的內容。
- 那是因為老師之前帶過的基礎知識,讓他能理解一點邏輯。
- 那是因為他其實還有其他學習經驗當作支撐。
而初學者、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根本還沒有吃那三個大餅,直接問AI拿一個包子來啃,最後只會覺得「好像學會了」,實際上根本消化不了、連嚼都嚼不動。
所以,別以為AI就是學習的包子,能讓你跳過讀書、思考、討論的過程。
如果你沒有先累積三個大餅的基礎,AI給你的那個包子,根本就不會讓你飽,只會讓你覺得好像會了,實際上什麼都沒學到。
我之所以要特別回答這個說法是因為:這種狀況非常典型,而且非常危險,因為當有KOL出來說「假會」沒關係的時候,會讓學生陷入「假會的幻覺」,甚至還覺得老師太嚴苛、自己已經很不錯了(學生:老師那個誰誰誰說「假會」沒關係啊!而且他比你厲害得多!)。
出社會以後的世界的確是「能用就好」的實務世界,偏向問題解決導向。
但是學習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
絕對不要低估了「假會幻覺」對基礎薄弱學生以及初學者的危害!
如果讓學生以為「假會也能累積學習」,就糟糕了。為什麼?
因為對很多學生來說,假會是一個封閉迴圈,根本不知道自己沒學到什麼。他們以為自己只需要「知道一點點」就能慢慢學起來,但其實對學生來說,這一點點是碎片化、表面化、無法遷移的、無法形成結構的知識。
總而言之,假會的最大危機,不是短期問題解決,而是讓學生以為「我已經學會了」,從而失去深度學習的動力與必要性。
當學生覺得「AI告訴我這樣就好」、「看個說書影片就懂了」,他們會停在那裡,不再問更深的問題、不再思考上下文、不再理解邏輯與原理。
這會讓學生連基礎都沒有打好,最終變成「看起來什麼都懂,實際上什麼都不會」的空殼人。
最後我要再總結一次:
「假會」沒問題?錯。
假會對菁英階級來說,或許是一個捷徑,因為他們有能力把碎片拼成結構;
但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以及初學者來說,假會就是陷阱,是一個讓他們以為自己學會了,卻其實什麼都沒學到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