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近年來,「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成為各大專院校爭相投入的領域。教育部大力推動USR計畫,希望引導大學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現場,回應地方需求。然而,當評鑑成績揭曉時,許多參與其中的師生卻忍不住苦笑:這份成績單,究竟評出了什麼?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位參與USR計畫的老師無奈表示:「這個超大計畫的根本難題,在於超量大額的評審/訪視過程。然而實務上,根本無法動員到適當的評審。對多數排名後段的大學來說,評審過程就像開盲盒。遇到好評審,懂USR的眉角,會拍拍手;遇到搞不清楚的評審,就是按照社會觀感亂殺一通,甚至態度高高在上。」
這段話點出了評鑑現場的困境:USR計畫本應強調多元價值與地方脈絡,但實際運作中,評審品質參差不齊、觀點分歧,甚至缺乏對USR核心理念的共識。
當然,要尋找適合的USR評鑑委員的確不容易。畢竟「大學社會責任」是新觀念,大部分的大學老師們習慣了窩在象牙塔裏,可能也不知道要如何與社區互動。自己都不會,要怎麼評別人呢?
但是,當評鑑淪為運氣遊戲,當遇到「懂眉角」的評鑑委員變成評分關鍵,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這整個制度的設計與方向?
🧐《天下》USR排行榜評什麼?KPI?資源?還是社會責任?
再來看看《天下雜誌》近日公佈的「USR大學公民調查排行榜」。從指標設計到評分邏輯,這份排行榜似乎正反映出「不知道到底該評什麼」的混亂現象。我把這些指標大概分類一下、後面括號加註我的意見,讓大家參考:
一、大學治理:專任教師平均授課時數、圖書館資源、專案經費(偏向量化指標,無法反映USR精神)
二、教學成果: 就業率、雙聯學位數、碩博士人數(就業表現與教學成果≠社會責任,頂大與歷史比較悠久的大學會有較大的優勢)
三、學術KPI:學生參加競賽次數、論文出版人次 (比賽與論文是學術KPI,與地方連結、社區影響無直接關聯)
四、環境永續:節能減碳項目數、綠色採購比例(只是行政數據,無法量化行動的深度與持續性)
其實這些指標,完全都是量化指標,大概只有第四項勉強摸到了USR的一點邊。我過去曾參與「教學卓越計劃」多年,其實這個評鑑指標讓我有一種回到過去的恍惚感。
💁♀️我們需要怎樣的USR評鑑?
如果我們希望「大學社會責任」不只是另一種排名遊戲,而是回應社會期待的行動承諾,那麼,我們需要的評鑑指標,應該長得不一樣。
以下是我認為值得參考的方向,供大家一起思考:
一、社會參與: 社區專案數與持續年限、影響力質性評估(由社區代表參與評分)。 「大學在地參與改變了誰的生活?」
二、教育公平:弱勢學生入學比例、第一代大學生支持方案、弱勢助學金發放比率。「這所大學讓多少人有了翻轉人生的機會?」
三、知識共創:社區培力課程、地方知識產出、非學術出版物、公共論壇次數 。「這所大學所累積的知識是否有走出象牙塔?還是只是論文製造機?」
四、公民教育:公共議題討論活動、社會參與工作坊、選舉與媒體素養課程 。 「這所大學想幫助國家培養怎樣的公民?」
五:環境行動:長期碳排減量趨勢、校園綠化實際成效、環境倡議活動 。「這所大學只是臚列清單?還是真有減排?是否有幫助社區一起做?」
💪結語:USR評鑑應該是什麼?
大學社會責任,應該是學術場域走出象牙塔,與社會對話、共創價值的過程。然而,當這個理想被行政KPI、企業視角與評分表格所綁架,當學校為了追分數而犧牲真正的社會參與,當「USR」變成另一種資源分配的遊戲,我們就需要停下來問一句:
我們評鑑的是什麼?是熱情與行動?還是冷冰冰的數字與排名?
重新設計USR評鑑,不只是教育政策的任務,而是對未來社會價值的重新定義。希望有一天,當我們再談USR時,談的不只是成績單上的數字,而是那些曾被我們的知識、陪伴與行動改變過的生命故事。
利益衝突迴避資訊:作者的學校有參與計畫,但作者本人並未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