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喜歡越權管別人 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也極具心理與職場動態意涵的現象。以下是一篇深入又可讀的文章,幫助理解這類「越權管人」行為背後的本質、成因與應對方式。


【越權干涉:當別人總想管你的人生】

在職場、社群、家庭,總有那麼一些人,彷彿天然授權了一樣,喜歡管別人該怎麼做、怎麼想、怎麼活。你還沒請教,他已經發號施令;你才剛起步,他就急著糾正。這種「越權管人」的行為,表面是關心、負責,實則是一種邊界不清、權力焦慮與控制慾望的展現


一、這些人為什麼要「越權」管人?

1. 內心焦慮、需要控制感

有些人面對未知或混亂時,會靠「管別人」來建立自我穩定感。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越是想插手別人的。

2. 錯誤的責任認知

他們可能誤以為:「我是為你好」、「我有經驗」、「我比你懂」就代表有干預的權力。這不是智慧的表現,而是未學會尊重他人選擇的結果。

3. 自我價值感的補償

有人越權,是因為透過「指導他人」,才能感覺自己是有價值、有影響力的人。一旦別人不聽話,他就感到被否定。

4. 權力慣性與階層壓制

在組織中,有些人被賦予小權力後,習慣性擴權。他們模仿更高層的控制模式,以為「領導就是管」,卻不知界線與尊重更關鍵。


二、如何看待這類行為?

理性理解,情緒抽離

不要第一時間就憤怒或對抗。你要先搞清楚,對方是真的有權限、有責任,還是單純干涉?冷靜觀察他越權的背後,是善意、焦慮、還是控制?

確立邊界,堅定回應

當你發現對方涉入過多,試著清楚表達界線,例如:「這件事我會自己處理,謝謝提醒。」語氣不必衝,但立場要明確。

反問而非對抗

比如:「你會希望別人這樣管你嗎?」、「你覺得這件事是誰的責任呢?」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並不被歡迎。

避免長期依賴與縱容

如果你總是默許他人越權久了,他們只會認定你「需要被管理」。該說不的時候,一定要堅決說不。


三、如果你曾經「越權」過他人……

那麼,請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是真的被對方請託了嗎?
  • 我的建議是否基於對方的需求,而非我自己的價值投射?
  • 我是為了幫他,還是為了讓自己感覺重要?

尊重是雙向的,你不該期待別人活在你的劇本裡,也別輕易寫進別人的人生台詞


四、不是每個人都該被你「管」起來

人生不是軍隊,職場不是監牢,人與人之間該有分寸。

越權不是責任感,而是一種傲慢與界線的失調。你可以關心,但不能替他人活。你可以建議,但不能代替選擇。當每個人都學會尊重彼此的空間,社會才能真正有序、自由並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9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6/02
如果你坐的位置,任何人都可以取代,這是一個令人焦慮卻又值得深思的處境。它可能讓人覺得自己如一顆螺絲釘,被制度安排、被機器操控,彷彿沒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然而,這個情況本身,其實蘊含著三種可能的覺醒與轉化方向: 一、這不是羞辱,而是現實的警鐘 當一份工作「任何人都能做」,代表你所扮演的角色屬於標準
2025/06/02
如果你坐的位置,任何人都可以取代,這是一個令人焦慮卻又值得深思的處境。它可能讓人覺得自己如一顆螺絲釘,被制度安排、被機器操控,彷彿沒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然而,這個情況本身,其實蘊含著三種可能的覺醒與轉化方向: 一、這不是羞辱,而是現實的警鐘 當一份工作「任何人都能做」,代表你所扮演的角色屬於標準
2025/06/02
這是一個極為真實、卻又極其殘酷的內在掙扎:完美主義者在與他人比較後,因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進而將心血一把火燒光。 讓我們深入拆解這個心態的本質、原因與可能的出路。 一、完美主義的心理根源 所謂完美主義,不是單純追求卓越,而是: 無法容忍瑕疵。 將自我價值綁定在「成果是否完美」。 認
2025/06/02
這是一個極為真實、卻又極其殘酷的內在掙扎:完美主義者在與他人比較後,因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進而將心血一把火燒光。 讓我們深入拆解這個心態的本質、原因與可能的出路。 一、完美主義的心理根源 所謂完美主義,不是單純追求卓越,而是: 無法容忍瑕疵。 將自我價值綁定在「成果是否完美」。 認
2025/06/02
「知道太多,卻沒有足夠的心性」——當知識超載成為一種精神風險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與真相唾手可得,人人都可以窺見權力的陰影、宇宙的邊界、存在的虛無。似乎「知道得越多,就能掌控一切」,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沒有相對應的心性與承載力,知道太多,將使人瘋狂。 一、知識本身並不危險,危險的是「承載知
2025/06/02
「知道太多,卻沒有足夠的心性」——當知識超載成為一種精神風險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與真相唾手可得,人人都可以窺見權力的陰影、宇宙的邊界、存在的虛無。似乎「知道得越多,就能掌控一切」,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沒有相對應的心性與承載力,知道太多,將使人瘋狂。 一、知識本身並不危險,危險的是「承載知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親密關係中的人際獨裁者的特質,以及處理這樣關係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親密關係中的人際獨裁者的特質,以及處理這樣關係的方法。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