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在規劃,但我沒有所謂的「計劃」。- Brett Jones ,StrongFirst的教育總監
...
最近喜歡看一些訓練文章,讓自己準備Podcast與自己寫文章帶一點靈感,我很喜歡到StrongFirst的官網部落格找一些文章來看,他們常常有分享一些我很喜歡極簡訓練的觀念,這些觀念對訓練課表規劃或是幫學生安排課表,會有很大的幫助。
說到安排課表,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你要火箭科學式的方法去安排也可以,也可以像去夜市買剉冰一樣,隨便亂加料然後通通吃下去(當然可能不好吃)。其實對我來說,甚至是一般喜愛健身的大眾,安排課表這件事,有時候可能需要保持很大的彈性,來面對生活中任何變數。

我還記得過去在準備認證課程的術科測驗時,有時候會被時間壓力給逼得喘不過氣,計劃好課表,但對於設定好的標準很擔心無法達成,心理與生理就會開始產生質疑:
我能做得到嗎?
雖然最後順利通過,也有補考通過的經驗,不管如何,心中石頭瞬間放下。
但現在回想起來,到底是什麼問題讓自己處於不好的壓力?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我接下來還想要完成險惡挑戰、Elite的重新認證,甚至未來還有馴獸師挑戰….我該怎麼做?
某天我想要找幾篇文章來當文章導讀與分享,製作Podcast節目時,我的信箱跳出一篇文章的訂閱通知,這篇文章還來的真是時候,就在2025元旦的隔天,標題還真是應景,我覺得帶有一點諷刺,但不至於得罪人啦。
這篇文章就叫做 “ The “No-Plan” Plan ” (沒有計畫的計畫)。作者是Brett Jones ,StrongFirst的教育總監。
有夠酷的文章標題,的確也打到我好奇的心態,點進去一看,搭配翻譯解釋閱讀完後,彷彿打開我的腦袋任督二脈,也許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我或我的學生,在安排課表時,能讓自己保持一點彈性,甚至是要準備StrongFirst認證課程的學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分享我看到的重點,剩下可以到原始文章去參考,作者後面也有分享自身訓練安排的範例,誒?!不是無計劃嗎?到時點進去看就知道了。
強迫適應
身體適應能力會是最關鍵的因素。
有在訓練的人,都知道身體會因為訓練,產生向上適應,或是需要一些強度與訓練量的波動,擾亂本身既有的規律讓身體繼續向上適應,走向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設定好了時間點,以及想達成的目標,你就會開始有了壓力,因為你心裡知道,我必須要在那個時間點(或之前)達標,那就讓自己處於在所謂的 『 強迫適應 』。
作者在文章內提到,強迫適應可能會讓你忽略到一些警訊,特別是生理上,例如StrongFirst常在課程提到的”Stop sign”,或是大家常用的RPE自覺量表。如果忽略的這些警訊,繼續硬撐下去,那麼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Stop sign 停止訊號與警告:
(內容來自官網)
動作速度變慢:若每次重複的速度開始下降,代表肌肉已接近疲勞。
節奏變慢:若動作間的間隔時間拉長,表示身體難以維持原有的節奏。
呼吸節奏改變:呼吸變得急促或不規律,可能是過度用力的警訊。
技術變形:動作形式出現偏差,如身體擺動或代償動作,表示控制力下降。
自我感受強度(RPE)超過 8/10:若感覺用力程度超過 8,建議停止。對於高階訓練者,建議控制在 6 或 7。
我曾經為了要在兩個月內,把臥推重量衝到100以上,當時差距大約還有5–10公斤左右,我以為訓練量與強度算的剛好,但加上時間壓力,也忽略相對強度的設定,硬撐下去,最後導致失敗收場。
失敗真的會為自己好好上了一課。
允許適應
忘掉時間點吧,這樣壓力也許會少一些,但時間就是最大的挑戰,你可能會問,有比賽怎麼辦?我明年三月就是要完成認證考試,該怎麼做?
說一句大家常常聽到的:
重點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有點老掉牙,我也在學習這樣的心境,有時候真的很難跨過這個坎啊~
允許適應就很像你今天想要學會某個技能或動作,而重複去練習,熟練技術與動作,作者用學習樂器當作例子,練習樂器就很像一種持續的練習與體會,並接受進步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我7歲的兒子不會打羽毛球,有一次去露營看到比他大2–3歲的哥哥們在打,他也想玩,但不會打,球一直發不出去一直掉,搞得大家不想跟他玩,後來一些大人陪他練習陪他玩,大約半小時後,漸漸的可以把球發出去,又可以幾次對打,現在吵著我每個週末陪他打羽球。
See? 我兒子沒有設定要變成周天成,只是單純想要會打,可以跟哥哥們玩,最後終於會把球發出去。
其實訓練也是一樣,有時候的確也會跟內心拉扯,這樣練,真的會碰到我的目標嗎?
我們再來看看作者在原文舉的例子:
Tristan Walker 是 StrongFirst 精英認證教練,也是我其中一位學生。他當時正在準備通過 SFB 認證。但我們沒有訂下日期去「硬塞」出適應,而是選擇另一條路。我通過他的單臂伏地挺身(OAPU) ,實際上對他來說是單臂單腳伏地挺身(OAOLPU) ,會在準備成熟的時候自然發生。然後我們會把進步穩定下來,練成可重複的表現,帶著信心走進 SFB 的現場 — — 選擇「允許適應」。
結果呢?他的 OAPU 就這樣「突然發生了」。他當時只是在家人面前示範他已經多接近完成 OAPU,結果一下去就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不輔助的 OAPU,然後很快就進展到 OAOLPU。等到他去參加 SFB 認證時,早已信心滿滿。

你可能會好奇他的訓練方法:
訓練方式很簡單:輔助版單手伏地挺身,做 3–5 次、3–5 組。當 RPE(自我感受強度)降低或可以完成 5 次時,就往下推進。沒有時間表,沒有終點日,讓適應在時間中自然發生。
就像前面所說的,時間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容易讓訓練犯錯的地方,無論是什麼測驗準備,或是比賽,非得需要在某一天完成,允許適應就不會發生。我知道這些都無可避免,換個角度想,這就會讓你理解訓練與時間規劃的重要性。
也記得保留一些彈性,去面對生活當中的變數,也許有一天因為工作生活變數無法訓練,那就先跳過,人生嘛,訓練不是全部。
記得,是”規劃“,不是計畫。
所以,你可以找出穩定,且重複完美的努力表現約70–80%,剩下的就交給老天爺吧!
每個挑戰也伴隨著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讓你放下「結束日期」,讓目標找上門。- Brett Jones ,StrongFirst的教育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