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撞世代』:我的故事屬於我的夢想,不是交通死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早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還不是高齡),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人被迫無法駕駛私人載具,子女也無從24小時待命,老人出門就只能仰賴公共運輸以及安全健全的行走空間。但是,出門一瞥,不用太遠,可能就在你家巷口出去,你看到了什麼?

【親眼所見】

沒有行走設施,不平的騎樓,長期被私人占用,行人到處被擋,嬰兒車輪椅族,乃至膝蓋不好的老人只能走車道;慢車道違停、道路違停、行人穿越線違停、人行道違停(部分人完全不避諱,直接開上去輾壓人行道地磚和導盲磚),愛停哪就停哪,停一下下而已,我才是老大,大家都要體諒我,全宇宙都是我的停車場;你被撞肯定是撞你的車有問題,和我妨礙到你無關。

※我上次還看到一個行動不辨的老人,扶著輔助載具復健,面露痛苦的在車道上行走,汽機車不斷從旁呼嘯而過。

【悲劇撼動不了台灣人思維】

台灣汽機車總數,不意外的話,年底應該會超越台灣總人口,可想而知,未來的道路將以「服務」汽機車為主。你不信邪?我們家附近2學區,快20年的寬大實體人行道,庇護著兩學區百人學生的安全行走空間,在去年就被〝腰斬〞一半改建「停車格」。原因是,汽機車變多,連帶違停變多,附近居民反映認為政府應該〝大量〞提供路邊(免費)停車格。

我們小孩面對的未來環境,你我老了面對的環境,以及你父母阿公阿嬤早已經面臨的環境,未來大量車輛將傾巢而出佔據四方。一個城市,食衣住行的行,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將會升級成超不友善,超危險,超險峻,任何時刻處在生命風險的空間裡。

奇怪的,現今違停在行穿線(斑馬線)、人行道上依然比比皆是,如此囂張氣焰的去侵犯行人空間。似乎再發生這麼多的交通死傷,沒有撼動到駕駛違停的決心;消逝的生命,小孩老人年輕人任何人,似乎還不足讓駕駛「覺知」自己自私的行徑。這點,我常常隱喻19世紀的人民和清政府(如對這方面歷史有興趣探討,可聯繫我一起努力研究)

【驚悚的政府作為】

然而,偉大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華國交通部,依然堅定地用極度驚悚、匪夷所思的政策反其道而行:

  • 一步步讓違停合理化。
  • 微罪不舉。
  • 交通工程擺爛。(出事再說,沒事代表沒問題)
  • 記點制度虛設。(職業駕駛抗議的內容和當初記點制度有所出入,但政府照單全收)
  • 考照制度還是雞腿。
  • 不適任駕駛又不怎淘汰。(台灣沒有終身吊銷駕照的法規)
  • 交通教育方向錯誤亂洗腦。
  • 懼怕駕駛。
  • 大刀只敢砍向弱勢群體。
  • 改革的魄力和決心是零。
  • 雲霄飛車式政策。
  • 愛搞解釋條例造成第一線執法人員困惑。
  • 高貴高官和高級民代的沉痛呼籲。(多勸導少開罰,罰單我來銷)
  • 修車廠式改革。
  • 看不到根本問題就是一個問題。
  • 只懂一招,也只會一招打天下。(科技執法、插測速、勸世良言之告示牌)

所有的所有,養出一個通過訓練和考試,取得「合格」駕照的駕駛,越來越「囂張」,越來越「野蠻」,越來越敢「打人」,越來越「理直氣壯」,越來越「義正言辭」,越來越「不適任」,越來越「不要臉」.......罄竹難書,可以估狗。

▋『噬血的群體,誰縱容?

更弔詭的,汽車具有主動性和侵略性,而某些人的觀念會把大問題轉向「行人闖紅燈」也要被〝檢視〞。殊不知台灣交通死傷,主要還不是「行人闖紅燈」所貢獻。這當然可以被討論,但如果聚焦在此,就會模糊化責任。你要砍一棵樹,一定從樹幹伐木,你不會特意先把他的樹葉全都剪個精光,才來砍樹。

再舉例,老闆公司快破產,員工抱怨四起,老闆說:「不要吵!想想看,隔壁家還欠我尾款,我怎麼發這月薪水?」如果聚焦在尾款和本月薪水,那麼資遣費呢?退休金呢?這種大筆的金額和保障不該比一個月欠薪更加強關注追蹤嗎?(這個舉例太爛可以幫忙美化)

【瑞士起司理論】

台灣交通就是*「瑞士起司理論」(Swiss Cheese Model)一年幾千條命在島上消失,對部分台灣人和官員:不痛不癢

▋『今天公祭,明天忘記,後天繼續,變本加厲』

城市建設或道路建設,汽車是客體,「人」才是主體。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件事,這是「制度殺人」,每個交通悲劇後面,責任歸屬不單是肇事者,長期失能的機關也需一併究責!

*延伸閱讀|《這個民族怎麼了》:https://mypaper.pchome.com.tw/agbdh84/post/1381987091

我們討論「教育」、「公共責任」。國家公民們,該是從這些潛移默化的餵養,你以為「正常、沒什麼」的惡劣交通環境中,慢慢的覺知:

▋『這,不是我想要的』


*把許多片起司重疊在一起,正常情況下,每片起司的空洞位置不同,光線透不過。只有在很極端的情況下,空洞剛好連成一直線,才會讓光線透過去。導致嚴重事故發生的從來都不是因為某個單獨的原因,而是多個問題同時出現。 (維基百科)


【放爛交通!「撞世代」馬路悲劇】

延伸影片:台灣交通如何爛的有秩序。

延伸影片:論交通3E交通工程(Engineering)必要性。

Google搜尋:【直播】《台灣怎麼脫離交通地獄》講座



【燭光白紙鶴交通傷亡追思行動-新北場】

活動時間|2025 年 6 月 21 日(週六)下午 4:00 開始

地點|新北市中和區 中安街與中和路 400 巷口(四號公園/國立臺灣圖書館前)

詳情《還路於民》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VisionZeroTW/posts/6007942930397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旅程
12會員
45內容數
知識就是力量;你知不知道,沒有知識更是力量。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當車手得來的錢,不知是否綁住、侷限了男人和女孩的人生。 遇見車手的這天,看見我對於社會的參與、退後、再思索。
Thumbnail
當車手得來的錢,不知是否綁住、侷限了男人和女孩的人生。 遇見車手的這天,看見我對於社會的參與、退後、再思索。
Thumbnail
這本書裡面同名的短篇, 讓我想到很多小鎮在被高速公路「錯過」以後, 或是在又寬又好走的公路穿過以後, 從此就成為「路過」的一個小點,沒有人會想到要停下來看一看。 然後,這些小鎮成為無人聞問的地方, 生活機能也不便利, 最後,在少子化的浪潮下成為地圖上的地名。
Thumbnail
這本書裡面同名的短篇, 讓我想到很多小鎮在被高速公路「錯過」以後, 或是在又寬又好走的公路穿過以後, 從此就成為「路過」的一個小點,沒有人會想到要停下來看一看。 然後,這些小鎮成為無人聞問的地方, 生活機能也不便利, 最後,在少子化的浪潮下成為地圖上的地名。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生命就像是一場旅途一場冒險 以比喻手法表示 生命很脆弱 難免遇到意外,本文中的線是斑馬線,其來源自於台灣新聞常提到有民眾抗議過馬路就像是行人地獄一般 由此來比喻成我們生命當中必須跨過的坎,我們會願意出手相助嗎? 當然也可以直觀點就想成在台灣過馬路,駕駛們能否不成為其他人生命中的絆腳石呢?
Thumbnail
生命就像是一場旅途一場冒險 以比喻手法表示 生命很脆弱 難免遇到意外,本文中的線是斑馬線,其來源自於台灣新聞常提到有民眾抗議過馬路就像是行人地獄一般 由此來比喻成我們生命當中必須跨過的坎,我們會願意出手相助嗎? 當然也可以直觀點就想成在台灣過馬路,駕駛們能否不成為其他人生命中的絆腳石呢?
Thumbnail
這篇可能是有天坐捷運出產的作品
Thumbnail
這篇可能是有天坐捷運出產的作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