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籃球運動愛好者,很能理解打籃球的強度跟特性跟 HIIT 很相似,對於有固定打球也持續做 HIIT 的,想到HIIT 非常重視的休息跟營養補充一定要足夠.
因為打籃球=不規律衝刺 + 變向跳躍,強度接近 HIIT;我的話會把前後一天留空,可確保神經肌肉蓄滿 ATP-PC 能量池足夠好好休息。
對 HIIT 高強度間歇訓練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小白の入門菜單 跟HIIT 小白的入門菜單の續集 .前面 HIIT 的文章提到,若硬是連續兩天高強度間歇訓練再加上籃球運動,膝踝與下背容易超出恢復帶,受傷機率倍增,且球場上爆發力下滑或是腳軟都會影響打球樂趣.
若有一些臨時的球聚,可以試著監控監測「過度疲勞」三指標
- 晨脈連續兩天提高 > +7 bpm
- RPE:平常節奏卻覺得特別喘(主觀 ≥ 8/10)
- 關節隱痛超過 48 小時仍未緩解
→ 出現 2 項就立刻至少休息一天再做 HIIT,專注睡眠與伸展。

加分小工具
- 運動手環或手錶:掌握打球時尖峰心率 (≥ 85 % HRmax) 是否維持超過 20 分鐘;若是,高爆發刺激已足,可將下一次 HIIT 下降 30 % 量。
- 滚筒:運動後 10 分鐘內放鬆小腿、股四頭、臀肌,隔天恢復會明顯更快。
- 巧克力牛奶 300 ml + 香蕉:比純運動飲料更能一次補碳水 (≈ 40 g)+蛋白 (≈ 12 g),是運動後「黃金 30 分鐘」的最佳營養補充。
一句話總結
吃對 + 休息夠 就能把 HIIT 的燃脂、籃球的技術樂趣和爆發力 三贏;其他球類運動應該也類似.
傾聽身體信號、用營養和睡眠填補恢復縫隙,你會越練越強而不是越練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