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媽種菜種了一年,開始感覺有點侷限。
首先,雖然現在有了一些實際操作的經驗,但總感覺沒辦法抓住基本的原則和概念,有些不踏實。很多事情雖然知道「要這麼做才會成功」,但卻不知道背後的原理是為什麼。
另外是關於阿媽的種菜方法,基本上還是會使用農藥的「慣習農法」。雖然使用量不多,據說選用的農藥也是沒那麼毒的(標榜十四天之後就會自然分解,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田裡的生態看起來也還算不錯(蛙類數量頗多),不過還是會心存疑慮,也擔心影響周圍的生態。「其他人都是怎麼種菜的呢?」疑問開始在心裡浮現。尤其是對無毒、對生態友善的種菜方式如何實現非常好奇。網路上雖然有許多資訊,但要在龐大的資料中找到需要的答案,再整理成自己的知識,實在非常花時間。所以最後決定還是去上實體課,並報名了社大的種菜班。

種菜班的田園一角
春季班課程是從三月開始。種菜班老師是一位資深茶農,本來期待課程內容會紮紮實實的有理論、有方法、有實際操作,結果開始上課後發現老師真的很chill(跟放牛吃草的「藝大式」教學很像)。課程還是偏向在老師的帶領下實際去種菜,如果想要獲得概念或知識,需要透過主動提問,老師會根據他豐富的實際經驗來回答(所以發現問題很重要)。接下來我打算把學到的東西整理成筆記,幫助自己建立知識系統。
種菜班老師和阿媽最大的差異在於「農法」,老師是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如果要了解務農,最基本的大概就在於此吧?於是我根據自己腦內的片斷知識,加上一些網路資料和問AI的結果,整理成以下資料。
各種農法:「慣行」、「無毒」、「友善」、「有機」、「自然」
慣行農法:
追求高產量,使用化學農藥、化肥、除草劑或基因改造技術,是目前最普遍的農業方式。
無毒農法:
通常無正式認證。不使用有害農藥,強調安全與健康,但可能仍使用部分化學肥料或低毒資材。
友善農法:
基本概念和原則和有機農法相同,因應許多小農因為驗證資料取得不易無法申請有機驗證,經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登錄於系統。
有機農法:
並須經過嚴格認證。避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與肥料,強調自然循環與生態平衡。
自然農法:
有秀明自然農法、MOA自然農法、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等許多派別,強調尊重自然運行,幾乎不干預農地生態。
簡單總結和比較:
- 除了「慣行農法」之外,其他的「無毒」、「友善」、「有機」、「自然」都是廣義的有機農法,不過只有經過國家嚴格法規「有機認證」的才能稱自己的農產品是「有機」。
- 「無毒」的範圍比較廣,比較強調的是基於對於人體的健康影響,所以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 「友善」和「有機」基本上相同,強調自然生態平衡,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有機認證。
(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有機?友善?傻傻分不清楚)
- 自然農法則是幾乎不干預自然,比起前幾項「無毒」、「友善」、「有機」會翻土耕作、使用有機肥等,自然農法則是不翻土、不施肥也不除草。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不過似乎有點像來自佛學的一種與自然合一的精神與生活方式。
(這裡也有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最後我自己整理了一張簡單的概念圖(雖然細節可能不是很嚴謹),歡迎大家參考與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