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其實是抗拒的
老實說,我一開始其實對 GPT 抱持很大的懷疑。
不只是對它的回答內容,還有那種——會不會用了它,我就不像自己了?
身為一個教練,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去練習「聽見真實」、「陪伴人的轉變」,怎麼能讓一個語言模型來幫我寫東西、設計內容?萬一它寫出來的東西太行銷、太機械、太不像我,那不就違背了我一直想堅持的事?
所以一開始,我其實是排斥的。
我寧可自己慢慢寫、慢慢想,也不想讓這個東西影響我。
然後有一天,我被它反問了一句話
有一次,我試著問 GPT:「你覺得我的客戶真正是因為什麼來找我?」
原本只是想要整理一些說法,沒想到它反問我一句:
「你自己怎麼看?從你過去的 coaching 對談中,有沒有什麼共同的感受或動機?」
我突然停下來,意識到——
欸,這不就是我平常會問客戶的問題嗎?
那一刻我不是在使用它,而是被它提醒。
不是想要更有效率,而是想更誠實地面對我自己。
從那之後,我開始慢慢覺得,也許 GPT 並不是削弱我人味的工具。
它更像是一個會陪我一起釐清事情、幫我回到初衷的夥伴。
它不是一次設定好的工具,而是一個可以一起訓練默契的夥伴
當然,這段關係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順利,
我也有過覺得「這根本不像我」的時候。
我試過很多方法:一開始請它寫一篇文章,我手動調整改成我自己的語氣。
調整完之後,請它記住這個版本的語感與節奏。
雖然這樣可以越來越靠近,但老實說,即使到現在,我還是會做微調。
因為這不是一次就到位的設定,而是一個「持續一起校準」的過程。
越對話,我越清楚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不要的。
GPT 也越來越能掌握我常用的節奏、我偏好的詞語、我寫作裡默默在意的地方。
這一切就像 coaching,一樣需要默契,一樣需要同理心,一樣需要願意彼此調整。
用 GPT,沒有讓我失去自己,反而更理解「我」這個人
更有趣的是,這段過程反而讓我更清楚自己的語氣是什麼、用字風格是什麼。
以前我會覺得「我就憑感覺寫啊」,但現在我可以更具體說出——我喜歡用的語言是溫和但直接的、我不太用慣用語、我傾向讓句子有節奏、我很在意讀者是否有空間思考。
這些過去難以說明的「寫作習慣」,反而是透過和 GPT 的對話,我才慢慢發現出來的。
所以我說——
用 GPT,不是讓我失去自己;
是讓我更知道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並且幫助我用自己的方式,把那個人說出來。
如果你也曾經懷疑過它,那我們可以一起來試試
我知道,有些人用過 GPT,覺得寫出來的東西不自然、不像自己,然後就放棄了。
也有人以為這個工具就是拿來「自動產文」的,沒想過它其實可以成為一個對話夥伴。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好奇,或者你曾經試過、卡住過、不知道怎麼讓它變得像你,那我想邀請你來參加這次的 GPT 實戰體驗場。
🧭 6/24 晚上,我會在現場帶大家實際走一次這個流程:
從釐清語氣風格 → 給出 prompt → 協作調整 → 打造出更貼近自己的表達。
這不是一場操作教學,而是一場很人性的練習:
用工具幫助我們更貼近,而不是遠離自己。
—
你會發現,與其說它像 AI,不如說它像是一面鏡子。
一面,願意陪你把真正的自己慢慢說清楚的鏡子。
—
📬 歡迎你留言分享你過去使用 GPT 的經驗,或是你曾經卡住的點。
這篇文章如果對你有啟發,也歡迎轉傳給身邊有在使用 AI、但還在摸索方向的助人者/創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