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不只是腸腦軸,「口腸腦軸」的關係愈來愈清晰

A.H.-avatar-img
發佈於科學不科學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過去我們關心長新冠和情緒健康的問題,不論是兒童成年均和炎症、腦損傷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感染新冠三年後,這種病毒仍可能造成嚴重破壞,並在腸道、肺部或大腦中引起疾病。由於「腸腦軸」(gut–brain axis)和長新冠的關係,坊間已有很多討論,且科學已進展到利用「腸腦軸」關係來治療長新冠[1],因此小a比較少討論個議題。 

不過紐約大學的最新研究,透過大型橫斷面研究,將口腔微生物群通過涉及腸道神經系統、神經免疫反應和神經遞質調節的途徑,參與憂鬱症的發展關係聯繫起來,提供了口腔微生物組多樣性與憂鬱症間關聯的第一個證據,此研究整合了原先「口腸軸」(oral-gut axis)與「腸腦軸」理論,強調了「口腸腦軸」(oral–gut–brain axis)口腔微生物組多樣性的重要性,這次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科學的重新發現[2]

「口腸腦軸」里程碑

raw-image

從前從前科學說憂鬱症主要歸因於大腦中血清素水準低,直到1990年代中期,對血清素模型的懷疑開始流傳[3]。然而早在希波克拉底,醫生就懷疑腸道會影響情緒。時至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到憂鬱症患者通常有胃腸道症狀。這導致了腸道和大腦的交流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親密,微生物群在「腸腦軸」與心理健康的雙向因果關係約莫於成熟202年後,系統評價和跨學科研究(神經科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的證實[4]

raw-image

另一方面,「口腸軸」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緣起於早期的線索:多年來,研究人員注意到憂鬱症患者的口腔健康情況通常很差。但這被歸結為行為因素,如刷牙少炎症多,而不是微生物的因果關係。2020年代研究開始表明,口腔微生物可以轉移到腸道,尤其是在腸道屏障受損的人群中。這種微生物遷移可能會破壞腸道穩態並引發全身炎症,而這兩者都與憂鬱症有關。目前已知最早提出類似「口腸腦軸」一詞與憂鬱關係的是義大利學者於2021年,回顧腸道和口腔微生物群的複雜分子圖景的腦部憂鬱系統中,以「微生物群(腸道-口腔)-腦軸」(the microbiome (gut-oral)-brain axis)來描述微生物群-腸-腦軸是一個雙向網路為代表[5]。 

美國的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數據

此次紐約大學使用2009-2012年美國的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數據,共納入 15,018名參與者,平均年齡42.25±15.2歲。利用16S核醣體RNA基因定序對參與者的口腔微生物群進行了分析,這是識別和量化不同類型細菌的標準方法。憂鬱症狀的評估則採用廣泛使用且經過驗證的患者健康問卷-9 (PHQ-9),分析了憂鬱症與口腔微生物組多樣性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將「口腸軸」與「腸腦軸」聯繫起來,填補了口腔微生物組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確定了憂鬱症與口腔微生物群多樣性間的「非線性關係」(隨著口腔微生物組多樣性的增加,憂鬱評分下降,但下降幅度僅限於某個特定點。超過此閾值後,口腔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持續增加與憂鬱評分的上升有關,這表明過度生長或失衡也可能有害)[2]

raw-image

重新思考口腔中的「生物圈」

好吧,讓我們重新思考這個發現。口腔中微生物的多樣性與憂鬱情緒呈負相關。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情緒低落的人口腔中的「生物圈」往往缺乏多樣性,這不令人振奮嗎?一個豐富、活躍、多樣化的微生物生態系統似乎與感覺更好有關。現在,你可能會想:「好吧,越多越好!微生物種類越多,我就越快樂!」但大自然總是比這更微妙。當科學家仔細觀察,他們發現這種關係並非簡單的直線,而是存在一個最佳點。在某一點之前,較高的多樣性與較低的憂鬱分數相關,但如果多樣性過高,趨勢就會逆轉,就好像口腔生態系也需要金髮姑娘的「恰到好處」,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混亂。平衡才是關鍵。 

想想看,我們的嘴是身體其他部位的前門,尤其是我們的腸道。嘴裡的微生物不會就待在那裡,而是把它們吞下去。它們可能會向下移動,試圖在腸道裡安家落戶。這就是所謂的「口腸軸」。 如果口腔中的有害物質進入腸道,它們就會改變腸道周圍的環境,這可能會引發問題,甚至可能引起輕微的發炎。發炎會向全身發出訊號,這些訊號可能會傳到大腦,擾亂正常的運作。當然,這一切都錯綜複雜與行為也相關。 研究發現,吸菸或大量飲酒等因素會改變這種情況,而且,男性和女性以及不同種族背景的人,情況也有所不同。

raw-image

現在,我們必須誠實地面對科學「還不知道」的事。紐約大學的這個新研究只是一個橫斷面的快照,並非因果關係的確認。我們尚無法從中判斷,經典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問題,也就是「先口腸腦軸生物圈失衡,還是先心理健康失衡造成口腸腦軸生物圈混亂」。而這正是它真正的樂趣所在!「口腸腦軸」開啟了一條全新的探索之路。這些關係告訴我們,這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思想、身體,以及生活行為在體內和體表的數萬億個微小“乘客”,都是以科學才剛開始意識到的方式相互聯繫的。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觀察嘴裡的這些微小生物會成為了解心理健康的一種途徑。多麼令人欣喜的想法? 但也不要忘了睡前要刷牙喔!預祝各位都有美好快樂的周末假期~


[1] Hashimoto, K. Detrimental effects of COVID-19 in the brain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long COVID: The role of Epstein–Barr virus and the gut–brain axis. Mol Psychiatry 28, 4968–4976 (2023).

[2] Qiu, X., Xu, T., Huang, Y.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oral microbiome diversity: analysis of NHANES data (2009–2012). BMC Oral Health 25, 914 (2025).

[3] Joanna Thompson, The Cause of Depression Is Probably Not What You Think,Quanta Magazine. Jan. 26, 2023

[4] Ramadan, Y.N., Alqifari, S.F., Alshehri, K. et al. Microbiome Gut-Brain-Axis: Impact on Brai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Mol Neurobiol (2025).

[5] Scassellati, C., Marizzoni, M., Cattane, N., Lopizzo, N., Mombelli, E., Riva, M. A., & Cattaneo, A. (2021). The complex molecular picture of gut and oral microbiota–brain-depression system: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Frontiers in Psychiatry12, 72233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H.科普(pScience)
133會員
345內容數
用知識點燃你的神經通路! A.H. 科普的每篇文章,刺激您大腦突觸的新舊連接,讓您對理解、思維、靈感和好奇,貪得無厭~
A.H.科普(pScience)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上回在海馬迴的科學之夢I:嬰兒的記憶中聊到統計學習記憶和情景記憶,這次我們來細看史丹佛大學針對海馬迴中編碼時空和獎勵的最新發現。史丹佛的新聞稿(2025/06/11)使用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零食的位置存儲在專門的神經圖譜中」。。。 
Thumbnail
2025/06/12
上回在海馬迴的科學之夢I:嬰兒的記憶中聊到統計學習記憶和情景記憶,這次我們來細看史丹佛大學針對海馬迴中編碼時空和獎勵的最新發現。史丹佛的新聞稿(2025/06/11)使用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零食的位置存儲在專門的神經圖譜中」。。。 
Thumbnail
2025/04/19
從前從前科學說,大腦中的視覺系統只是「看」或「記錄」視覺資訊的輸入,這與脈絡的處理是分開的。大腦這部分只是被動地獲取基本輸入的資訊特徵,就像過去我們喜歡以人類的視覺系統來解釋相機的原理一樣,它們只是簡單地記錄面前的事物。然後,大腦其他部位會弄清楚這些東西的含義或對資訊進行分類...但是...
Thumbnail
2025/04/19
從前從前科學說,大腦中的視覺系統只是「看」或「記錄」視覺資訊的輸入,這與脈絡的處理是分開的。大腦這部分只是被動地獲取基本輸入的資訊特徵,就像過去我們喜歡以人類的視覺系統來解釋相機的原理一樣,它們只是簡單地記錄面前的事物。然後,大腦其他部位會弄清楚這些東西的含義或對資訊進行分類...但是...
Thumbnail
2025/03/21
從前從前科學說,嬰兒擁有編碼記憶的能力,儲存在海馬迴中,但是人類通常不記得3歲前發生的事情。。。2025年3月耶魯大學一項新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
Thumbnail
2025/03/21
從前從前科學說,嬰兒擁有編碼記憶的能力,儲存在海馬迴中,但是人類通常不記得3歲前發生的事情。。。2025年3月耶魯大學一項新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其健康對情緒、免疫系統和認知功能至關重要。壓力會影響腸道健康,導致消化不良和微生物群失衡。通過自我覺察、壓力管理和適當飲食,可以維持腸道健康,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其健康對情緒、免疫系統和認知功能至關重要。壓力會影響腸道健康,導致消化不良和微生物群失衡。通過自我覺察、壓力管理和適當飲食,可以維持腸道健康,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Thumbnail
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會對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稱為腸-腦軸,它在調節情緒和影響大腦功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腸道細菌的平衡被破壞時,會導致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炎症,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例如,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毒素,進入血液並到達大腦,可能導致焦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還記得國內剛開始有長新冠災情,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腦霧和糖尿病? 在一系列介紹長新冠腦霧後,國內近期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與「新生糖尿病」以及國人健檢常出現的紅字: 高膽固醇,這些問題和長新冠是否有關? 2024年的新科學證據提供了一絲線索: 好膽固醇和鐵蛋白是長新冠嚴重程度的關鍵標誌物。
Thumbnail
還記得國內剛開始有長新冠災情,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腦霧和糖尿病? 在一系列介紹長新冠腦霧後,國內近期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與「新生糖尿病」以及國人健檢常出現的紅字: 高膽固醇,這些問題和長新冠是否有關? 2024年的新科學證據提供了一絲線索: 好膽固醇和鐵蛋白是長新冠嚴重程度的關鍵標誌物。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今日清晨,英國時間週四(2024年2月22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以斗大標題: 研究發現,長新冠 的「腦霧」可能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滲漏所致...
Thumbnail
今日清晨,英國時間週四(2024年2月22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以斗大標題: 研究發現,長新冠 的「腦霧」可能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滲漏所致...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揭開長新冠腦霧之迷霧 II: 小膠的背叛 一文, 補充新圖冊。近期科學認定的長新冠腦霧罪魁禍首是突觸被破壞、被過度修剪。而這柄剪刀...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揭開長新冠腦霧之迷霧 II: 小膠的背叛 一文, 補充新圖冊。近期科學認定的長新冠腦霧罪魁禍首是突觸被破壞、被過度修剪。而這柄剪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