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容易相信情感控制型的心靈課程?

于勻-avatar-img
發佈於心靈成長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強烈建議錫蘭【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影片必看!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提升與自我成長觀念的普及,愈來愈多人投入各式各樣的心靈課程、情感支持社群,或帶有宗教色彩的自我探索活動。然而,在一些案例中,社會新聞以會傳出參與者在經歷這些課程後,非但沒有感到更自由,反而更依附於某個團體、導師或特定理念之中,甚至在情緒上出現明顯問題,或是需要更依賴憂鬱症的藥物,甚至是自殘等。

此時,可能會出現「那是參加的人沒有動腦思考,或是那些人不夠聰明的聲音」,會出現在網路評論中,但其實這並非單純的「個人判斷力不佳」問題。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心理學與生命經驗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與成長背景,讓人們對這類課程產生強烈吸引?」


★曾經心理受創嚴重的人們會對「無條件被接納」的深切渴望

許多走進情感型心靈課程的人,可能自小在家庭中經歷過情感忽視、評價式的愛,或是在表達情緒時經常遭受壓制。他們習慣壓抑真實感受,只為了換取關係中的和諧與存在價值。

當課程中營造出一種「我們完全接納你、你是安全的」氛圍時,對於過去從未體驗過「無條件被愛」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他們終於覺得有人真正理解自己、願意陪伴自己的痛苦,這種支持的力量可能強烈到掩蓋對於課程內容或運作方式的理性懷疑。

★曾經在原生家庭困難掙扎著生存的人們會習慣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外部認同上

若一個人長期處在需要努力、表現、取悅他人才能換得愛與肯定的環境,或是極度恐懼被拋棄只能不斷貢獻自我價值的人們,往往會將自我價值交由他人定義,這些人無法客觀的理解自我價值在哪裡。這樣的心理基底,在面對強烈引導式的課程時,容易陷入「導師說得對」、「我必須聽話才值得改變」的邏輯中。

課程中會在短時間內用「激烈的評語」轉換到「讚美、鼓勵、轉化語言」,短時間內讓人覺得自己煥然一新,加強內心對課程老師或是心靈宗教團體產生極大的依賴感(接近上癮的感覺)。但是這份「被定義」的喜悅感,可能只是將自我價值再度交出,並沒有真正建立起內在穩定的自信。

★曾原生家庭承受過多的無奈、無助感,讓人們對「改變現狀」、「逃避現實」的極度渴望

有時候剛好有人在走入這類課程時,正經歷人生的低谷、情感困境或長期壓抑的無力感。他們渴望快速脫離痛苦、改變命運,當課程強調「短時間內讓你突破限制、重生、蛻變」時,便如同抓住浮木。

這並不是輕信,而是源自深層的絕望與焦慮。在缺乏支持系統或心理資源的情況下,他們更容易將希望投注於強而有力的導師、明確的流程與明示的目標中。這份渴望使他們選擇「先相信再說」,即便內心已有些微的不安與懷疑。

★長期被忽視的人們會習慣忽略自己「身體與直覺」的訊號

在成長過程中,若一個人經常被要求壓抑感覺、服從權威,他會習慣忽略身體所傳遞的訊號(如疲憊、緊張、不安),進而對外部壓力失去辨識力。

情感控制型課程常會透過高壓環境、群體動能、情緒激發,讓參與者失去對身體與直覺的連結。他們可能身體已經很累,卻說服自己「這是突破舒適圈」;心裡有疑問,卻認為「是自己還不夠信任課程」。這種錯置的自我詮釋,讓人一步步遠離自我,轉而依賴課程給予的「真理」。

★為何已經知道不對勁,仍選擇留下?

這是很多人不解之處:「既然感覺怪怪的,為什麼不早點離開?」因為身處於虛幻曾被肯定的榮光之下,渴望再度被肯定的上癮心態會讓人們無法脫離那個有毒環境,當現實中極度缺乏情感支持的人們,只能選擇「相信那些奇誕怪境」本身就是一種支持自己活下去的方式。他們在課程中所獲得的關注與團體歸屬感,也許是人生中極少數被看見、被擁抱的經驗。這種溫暖雖短暫卻強烈刻印在潛意識之中,足以讓他們放下理性懷疑,甚至甘願為此犧牲一部分自我。而一旦投入過深,「我若質疑課程,等於否定自己以及自我的成長經驗」防衛心理機制也會啟動,使他們更難抽身。

結語:不是誰錯了或誰很傻,我也曾經陷落在這種環境之中,非常理解那些深陷其中就算沒有上課仍然在自我攻掠的人們其心理困境,這些人需要是被親近的人所理解、支持。

當時的我跟前任男友分手,離開原本住處搬著行李,被住在板橋南雅夜市附近的三妹接納。我意外地踏進被家人理解的第一步,可以說是家人的支持,讓我看見了自我價值,脫離當時很極端的心靈宗教團體,那團體沒有錫蘭【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影片中那樣的公式化,但是其行為是接近的。

社會中有那麼多人需要上心靈課程這件事讓我感覺到,信仰與心理依附的產生不是愚蠢,而是對支持的渴望,是整體社會在這一塊無法接住人們的需求導致的亂象。當我們看見有人深陷課程或團體中,或許可以少一點批評,多一點理解:「他們可能正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只是方向暫時迷了」。

而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在某個脆弱時刻,渴望有人可以告訴我們:「你很好,你值得。」

願我們都能在理解中,更清楚地看見自己與他人,並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于勻_寫作是最好面對自我的方法Writing
3會員
27內容數
我的寫作如我本人,直白而真實。我專注於分享真實自我感想,厭倦外表浮華虛無的修飾與假裝。 ▉職場吐槽─拆解黑暗面,解析潛規則 ▉命理占星 ─不是迷信,而是揭露人性與機運的軌跡 ▉心靈成長─認清自我,比追求偽裝的正能量更重要
2025/06/14
這裡每個部門都高舉理想的旗幟。實際上,新聞部報導著國外翻譯過來、無熱點、無人點閱的環保議題新聞;公共倡議部參加著沒人記得的政府會議,出差去露個面就好達成KPI了;保育部經費短缺,要靠企業漂綠換資金,才能維修漏水2年的天花板。最荒謬的是勸募部,靠著「守護地球」的口號,日復一日地賣力勸募,卻無法說清..
Thumbnail
2025/06/14
這裡每個部門都高舉理想的旗幟。實際上,新聞部報導著國外翻譯過來、無熱點、無人點閱的環保議題新聞;公共倡議部參加著沒人記得的政府會議,出差去露個面就好達成KPI了;保育部經費短缺,要靠企業漂綠換資金,才能維修漏水2年的天花板。最荒謬的是勸募部,靠著「守護地球」的口號,日復一日地賣力勸募,卻無法說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人生中的種種業障,並提出了有關學習放下的觀點和具體的過程。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認識自己並放下內耗。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人生中的種種業障,並提出了有關學習放下的觀點和具體的過程。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認識自己並放下內耗。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越需要,越要克制:低落的心身狀態,更要避開身心靈成長課程 現代社會充斥著五花八門的商業模式和行銷策略,它們巧妙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在我們心中種下「需要」的種子,引誘我們做出看似自主,實則受到操縱的消費決策。打開手機,心靈成長課程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彷彿整個社會都陷入了集體焦慮,急需心靈的慰藉。然而,
Thumbnail
越需要,越要克制:低落的心身狀態,更要避開身心靈成長課程 現代社會充斥著五花八門的商業模式和行銷策略,它們巧妙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在我們心中種下「需要」的種子,引誘我們做出看似自主,實則受到操縱的消費決策。打開手機,心靈成長課程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彷彿整個社會都陷入了集體焦慮,急需心靈的慰藉。然而,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人生一定多少都會有起伏, 而"情緒"就是讓自己"能擁有"選擇的機會, 因為它是要來"輔助自己"看見問題, 用更劇烈的震盪去提醒自己, 好好的正視它,甚至去欣賞它, 去同理情緒背後的意義,找到自己心中的平衡點。
Thumbnail
人生一定多少都會有起伏, 而"情緒"就是讓自己"能擁有"選擇的機會, 因為它是要來"輔助自己"看見問題, 用更劇烈的震盪去提醒自己, 好好的正視它,甚至去欣賞它, 去同理情緒背後的意義,找到自己心中的平衡點。
Thumbnail
情緒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它就像警示燈,提醒我們:回到內在,尋找觸發情緒的源頭(限制性信念)。調整信念,情緒就不會再出現。
Thumbnail
情緒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它就像警示燈,提醒我們:回到內在,尋找觸發情緒的源頭(限制性信念)。調整信念,情緒就不會再出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