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班男女比多少啊?
:你在你們班算是高的嗎?
:你們班最多人喜歡的科目是什麼阿?
相信這都是我們從小到大被問到大的問題,你有想過你是怎麼回答這些問題的嗎?可能就是用「感覺」這兩個字趕快應付過去吧!從這些問題來看,其實不難發現統計已經融入在你我的生活裡。藉由它,我們能對事情有更多的理解。
數字、數據與統計
「25、160、300、50」,你知道這代表什麼意義嗎?其實,從左到右分別是「年紀、身高、眼鏡度數、體重」喔!你猜對了嗎?猜錯沒有關係,這是正常的!因為我沒有告訴你我賦予給這些數字什麼意義哇~~~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想的事情都不一樣,單就給數字可能造成很大的誤會哇!(也許有人就誤以為我300公斤,那怎麼辦!!)因此,我們必須賦予意義讓他變成數據,然後藉由這些數據讓我們做統計,理解更多數據背後的這些數字想要傳遞的訊息。數字:160
數據:160公分
統計:多筆25歲女生身高數據分析,161公分為平均身高,所以我...矮了一點QQ
快教教我怎麼做統計
先別急!首先,我們得要認識一些基本的概念,才能夠做更深入的探討。

- 母群
母群是指我們研究關心的對象,例如:25歲台灣女性的平均身高。 - 樣本
100位25歲台灣女性的平均身高。
蛤?還要抽樣本?
你要我去拿母群算?欸,不是!25歲臺灣女性你知道有多少人嗎!大約15萬欸!收集15萬筆數據,我看還是直接放棄作業比較快。所以統計才有「樣本(sample)」的概念,防止大家採數據到 ㄎ一 肖哇!(真是個人性化的設計嗚嗚)
其實講難聽一點,撇開數目龐大,數據也不是想要收集就可以收集到哇!(如果有一位25歲臺灣女性他在美國工作,難道你要飛過去找他嗎!)
所以樣本是用來推估母群,但...樣本真的可以代表母群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收集的樣本,希望可以跟母群越相似越好,所以「隨機抽樣」會是我們理想的狀況。
隨機抽樣:機率均等、獨立機率
但現實總是不可能這麼簡單美好哇~~所以在心理學領域中我們的抽樣大多是「非隨機抽樣」。像是如果我今天要找100位25歲臺灣女性的數據,為了不讓數據有偏頗,我選擇在火車站詢問路人,但是那些沒使用火車交通工具的就不在我的範疇裡。我依舊無法達到真正的隨機抽樣。
隨機抽樣辦不到,那就沒有意義了阿
那也不必然喔!雖然在外在效度上,非隨機抽樣比不上隨機抽樣,但在非隨機抽樣裡,我們還是能觀察到一些事情。只是在推斷的過程中,需要更加謹慎客觀,切勿讓推估的數值當成唯一準則喔!
實驗開始!我想要跟我好朋友一組!
:這是有關於幸福感的研究,等等我們會隨機分派大家到A、B兩個房間做問卷喔
:蛤?不能跟我的好朋友一組喔!
實驗大致上會將樣本「隨機分派」成對照組和實驗組,藉由這個方式讓兩組人的分布相似,也可以解決許多不必要的問題。(我給你1000元,讓我跟我朋友分在一起啦!喂!)
實驗結束!到底測出了甚麼?
:欸!我剛剛那間一直播很吵的音樂,害我越寫心情越糟
:是喔?我那間沒有欸,是播一首鋼琴曲,蠻輕柔平靜的
:居然!為什麼會這樣啊...
實驗結果裡,最重要的就是變項了!依照不同分類方式我們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 依因果關係區分
1. 獨變項 / 預測變項:被研究者操控,例如:音樂
2. 依變項 / 效標變項:實驗者測出的結果,例如:幸福感 - 依測量性質區分
1. 間斷變項:有最小單位
2. 連續變項:可被無限精密的數值分割 - 依測量尺度區分
1. 名義變項:標籤區別不同,例如:學號、球員背號
2. 次序變項:排序大小,例如:班排、階級、智商
3. 等距變項:可加減,例如:溫度
4. 比率變項:可乘除,有「絕對零點」,例如:體重、身高

測量尺度的關係
所有研究都需要統計嗎
答案是不一定!研究可以分為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量化研究才需要就統計喔!
- 質性研究:個案研究、自然觀察法、訪談法
- 量化研究:檔案紀錄、問卷調查、實驗法
統計的功能
統計可以分為描述性統計和推論統計,而心統多注重在推論統計。描述性統計僅僅是做樣本的分析,推論統計才有去做推估母群的意義,參考價值較大。
之後我們也會談更多統計相關的知識內容喔!歡迎點個愛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