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學會說出「我現在很生氣」「我覺得很委屈」的那一刻,其實就是一場成長的起點。
多年來看盡周遭師生情緒起伏與人際糾葛,我深刻感受到:教學與教養,從來不是只有知識與規範的傳遞,而是從一顆能理解情緒的心開始。
根據研究,當我們能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只心情會比較平靜,身體的壓力荷爾蒙也會跟著下降。孩子說出「我現在有點煩躁」,這看似微小的舉動,其實是在從「本能反射」轉向「理性思考」的過程中,邁出了關鍵一步。
我們常說:「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但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一個需要學習的歷程。情緒不是問題,而是訊號。我們要認得這些訊號、承認它們的存在,再用等待、深呼吸、運動、創作等方式調節,最後再來談怎麼解決事情。
這樣的能力,其實就是前額葉的工作。而青少年正是這部分腦區還在發展的階段。他們需要的,是一位穩定的大人。不是把他們的情緒視為挑戰權威的叛逆,而是能陪伴他們走過兩次、三次情緒爆發卻又回到平靜的經驗。
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情緒不是敵人,而是導航。
讓孩子學會「跳出來看自己」,這種後設認知的能力,會陪著他們一輩子走得更穩、更遠。
教學,不只是教導學科,教養,也不只是管教行為。靜靜陪孩子一起理解自己情緒的時刻,才是我們真正「教」進孩子心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