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看到方格子官方發了一篇#不懂就問:理組或文組,我該怎麼選?真的只有理組賺得到錢嗎?這個議題本咚也一直想要來跟各位分享,畢竟本咚當年是先選擇了二類,在升高三時才又轉回一類(原因是被物理化學徹底打趴)。正因為文理組都待過,加上自評為「理科腦,文科魂」,又在補教業待上一些時日,正好能藉此分享點自己的看法。
依照台灣目前的學制,在高一升高二之前,學生還在懵懂的15、6歲,卻得立即找出自身興趣與志向,從四大學群中選擇其一,分別是:
- 人文法政班群(第一班群,也稱一類/文組/社會組)
學測考科:國、英、數B、社 - 財經商管班群(第二班群,也就是社會組+數A)
學測考科:國、英、數A、社 - 資訊理工班群(第三班群,也稱二類)
學測考科:國、英、數A、自 - 醫藥衛生班群(第四班群,也稱三類)
學測考科:國、英、數A、自(分科多生物)
二類和三類,通常合稱理組/自然組當然,不會在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強迫他們隨機面對自己的人生。在求學生涯中,透過自身的學習狀況、考試成績,以及興趣量表或性向測驗等等,都會讓學生更深入探索自我,進而尋找出最合適的方向。
但就目前學制而言,有幾種人是相對吃虧的存在:
- 成績平均的人(除非是平均到很高)
- 主科(國英數)差,其他科比較好
- 分數與興趣不夠顯著,甚至呈反向成長
- 對未來的方向不夠明確(或是過度明確但自身實力明顯不足)
因此,選組經常使學生頭疼。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與方式,本咚身為老師,會竭力幫助學生少走冤枉路。
但本咚認為,選組經常淪為一種逃避的方式:
- 我好討厭背東西(社會),所以我選理組
- 我數學太差了,所以我只能選社會組
- 聽說文組薪水很低,所以我選理組
- 沒辦法文組將來不好找出路,所以我只能選理組
但"薪水低"或"找出路"這種事,本身就是一個統計學。
以本咚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而言,通常畢業後比較容易聯想到的出路是:數學教學、統計、資訊,所以確實有些人去當數學老師、工程師,不過實際上,也有大多數同學並未走相關科系的出路。
舉個例子,本咚一位大學同學,本來在學校沒有學好怎麼寫程式,結果出社會後,因緣際會下,反而還是進了資訊業,一切從頭學起。
另外有三位軍中認識的同梯,則是在離開軍營之後,其中兩位轉戰保險業,另一位則是投入區塊鏈,都在該領域拓展出一片天地,而這些都和他們原本的所學不盡相同。
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例子,就不多做贅述了。
最近也再次看到學生提出:「我其實想走XXXX,可是我媽不同意,她說那樣沒出路」或是「我媽說如果我考差就死定了」
嘛...畢竟補習費不便宜...家長難免會有一種投資的感覺,合情合理。
既然是投資,就希望收穫越多越好,完全可以理解。
但本咚還是認為,每個人一定有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攤開平行時空來做對照的話,也許正是按照家長的方式會賺到最多錢,抑或是盡早轉換跑道才能問心無愧。
不過,目前在台灣來講,只要沒有發生什麼國家大事,要賺個溫飽,乃至於在領域裡發光發熱,方向與目標肯定有很多很多。
本咚也有其他朋友,成為專業的美容師、設計師,光是開班授課就足以引進不少金流。
如果再加上新興的自媒體、自由業等跑道。
只能說,孩子們的選擇真的有很多種,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案,務必慎選。
就算一時選錯也無妨,即便是些許冤枉路,將來在任何時段,都有可能成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