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自我、人際開始的階段-國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家庭

1.玩耍

在家中,我擁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赤著腳在地上奔跑,和家人一起在花園裡抓蝴蝶;假日時,則和姑姑一起搭火車四處遊玩。這些時光令我感到無比快樂,充滿了純真與無憂無慮。

2.吵架模式的養成

小時候,我經常不聽媽媽的話。當她希望我改掉壞習慣時,如果我遲遲沒有改變,她會變得焦慮,並開始責備甚至打我,說出一些貶低的話。也許她只是太焦急想改變我,但當下我受到的刺激太強烈,情緒也變得很激動,當時的我無法理解她的情緒,只覺得自己被捲入一場難以承受的情緒風暴中,我的反應只有本能的啜泣和憤怒。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一切,因此更抗拒聽她的話,並且會下意識地模仿她的方式來回應她——說話變得急促且大聲,彷彿聲音和氣勢就能決定誰站上風並壓制對方,結果原本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改善也讓關係產生裂縫。

當時我將所有負面情緒的責任都歸咎於媽媽,自己則是沉溺於混亂的情緒之中,我無法理解如何從中走出來,或者該如何看待並消化這些經歷。而強烈的情緒促使我的狀態停留在「拒絕接受現實問題」的反應上,而不是停下來思考我是不是應該去完成某樣任務,比如應該把情緒平復好後,去收拾碗盤之類的。(當然我相信那時的自己如果沒被引導,也是不可能想到那麼多的)

長期的衝突與言語攻擊讓我變得自卑,感覺自己無力改變,也覺得沒有理由去改變得更好,即使在原本的問題上我也有責任,卻常常忽略,只專注在對方帶來的情緒衝擊上,這讓我不斷陷入惡性循環中。

我不願面對某一部分的現實,只記得當時自己的感受,並以此作為評斷標準。明明當時自己也有問題,卻在多年後的回憶中自動省略,只記得雙方的情緒反應。直到後來看到相似的案例,我才驚覺:原來當時我和媽媽都反應過頭了!

當時的我總覺得自己應該被無條件保護和理解,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媽媽的責罵和她後來的毆打行為,除了本能地頂嘴,我更多時候是被恐懼搖動了內心的信心,懷疑她是否真的愛我——我對愛有著非黑即白的執著。

解析:

事端的發生,有一部分確實是我造成的。不過當時雙方只是不斷用語言爭吵、互相投射錯誤,為的是讓自己的行為顯得合理,藉此壓制對方。雙方都認同了對方的惡意投射,進一步讓彼此更相信自己才是受害者,從而合理化自己那些不理性的行為。但說到底,這只是助長各自內心惡魔的藉口罷了。


影響

感受到失落與孤單

我總是急著說話,怕一旦停下來就不知道該說什麼。(OS:難道要像個呆瓜一樣站在原地被恥笑或被忽視?我渴望被人首先關注和重視。)

小時候,我經常感覺自己與大人之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因為當我想發表意見時,大人總只和大人說話,從來沒意識到我也想參與、了解。這種冷漠感讓我急切地想要長大,以為只要長大就能與大人平等對話。然而,長大後,在對話中我仍然感到缺乏被重視的分量。為了彌補這種缺失,我用快速、急促、看似有效率的方式包裝自己,試圖吸引他人的注意與認同(OS:想讓別人以為我很厲害,藉此吸引他們來認識我,並理所當然地提供給我所需要的幫助),有時甚至會在對方回答前就急著插話,語氣裡似乎還夾雜著一絲攻擊的意味。

當時還不懂這種混亂的思考會帶來什麼後果,只是偏執地以為:大人是功利主義者,除非你有價值,否則不會有人關注你。

很多時候我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和人聊天,從我的角度來看自己經常冷漠地忽略他人,內心只想借聊天的名義談論自己的事,當然我還是會做一些回應給對方,但那種回應也沒有對對方有多好奇和深入。這讓「與人說話」這件事變成了一種自我記錄的過程,而非真實的交流。這也使我錯過了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嘗試機會。其實在這一切背後,藏著的是我對自卑的掩飾,以及對關注與理解的渴望。

我認為潛意識裡,我只想自私地拋出自己的問題,觀察對方如何應對,並自顧自地相信對方會陷入與我雷同的孤立、無助的處境,我再拋出自以為是的解方期待能獲得對方的重視。而這當中的虛假隔閡,不正是我自導自演的嗎?

解析:

虛偽的迎合包裹著我內心的不安與自卑,讓我彷彿待在一個安全地帶,但也讓我與自己越來越遠。當我的一切行為都只是為了築起防護牆,我的世界也在走向更大的崩塌。


學校

比賽

國小二年級前,我在學校的表現像個乖學生,雖然其實內心並不喜歡那樣的生活,但我還是配合大家參與所有活動和社交。

到了三年級之後,接連有跳繩比賽、民俗體育等競賽需要訓練。由於我對課堂沒什麼興趣,生活開始圍繞著體能訓練轉動。每天回家我都筋疲力盡,只想吃飯睡覺,不想思考任何事。當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時,我也沒力氣尋求幫助,只希望有人能主動來關心我、理解我。

在這段期間,我在學校的情緒多半處於疲憊、無助,甚至是壓抑與憤怒之中。

老師

小五時,我最喜歡的老師離開了,而班導也一直換人。六年級時來了一位非常聰明的替代役老師當班導,我總想挑戰他,也因為他的影響,我開始對閱讀產生興趣。

朋友

1.寬恕經驗

有次我到一位很要好的同學家玩,隔天她卻說她阿嬤不喜歡我。搞得我一頭霧水,追問之下才發現她的家人和我家人有過恩怨。我們為此吵了一架,但隔天再回顧整件事,居然彼此都說不上來到底為了什麼吵,只覺得既好笑又荒謬。這件事讓我體會到:有些衝突,其實根本不必要

2.朋友關係的破裂

我曾想帶同學們一起嘗試參加比賽,但我的好友總是不願意討論這件事,讓我很惱火。最後她在畢業前與我決裂,這件事對我打擊很大,我變得更加封閉,甚至為此哭了一年。

(2)誤解與否定

在和最在意的女性好友決裂後,我在別的聊天室裡談到同性戀時表達了強烈的不理解與否定。為了這件事,我和贊同的人爭論很久,最後不了了之,心裡仍無法接受。(我想那時的我肯定很喜歡那個女生,看看這件事的反應,應該是如此)

升學

媽媽投資我去市區補習班,希望我能考上明道國中。但我沒想到會那麼困難,每天放學後和假日都要上課,精神狀態變得非常糟,最後也沒考上。


夢紀錄

戴著達文西翅膀的大鳥(國小二年級前)

夢中我像是一隻大鳥,自由地飛翔,感受到風的撫摸與陽光的溫暖。腳下是翠綠的草原,有一棵高到不像現實中會出現的大樹,畫面明亮又療癒。

逃避蜘蛛人(國小三~四年級)

我夢見自己在家裡不斷奔跑,後面似乎有蜘蛛人在追我。即使後來沒再看到他有出現,我還是一直跑一直跑。周圍環境很黑暗、空無一人,只有奔跑能讓我減緩不安,並讓我感受到了一絲的興奮。

墳墓山找不到家的陰天、騎著腳踏車四處跑(國小三~六年級)

我在滿是墳墓的小山上飛翔,找尋回家的路。不論飛上飛下,就是找不到家。而天空總是陰暗的,我孤獨又害怕,最後疲憊地停下。(實際上我家後方確實有墳墓區。)

在學校附近的田間小路我騎著腳踏車,四周沒有任何人和聲音,我只能四處騎一直騎,可能只有找到人或著找到能讓我感到安心的地方才會停下吧。


幻象紀錄

無法安慰好的小女孩

一個像幼稚園時期的我出現在幻象中,關在監獄裡,緊抓欄杆,猙獰哭喊、怒視我。她像被背叛了一樣,但我不知道怎麼安慰她。我愣住了,感到了自我的無能與恐懼,最後她只能蜷縮在角落抱著自己哭,樣子可憐又戾氣很重。現在回想,她那些反應,也許只是希望被關心罷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0TP
1會員
7內容數
給那些總在外界找答案的人 我是觀察家,也是走過來的分享者 記錄我與「意義」擦肩、碰撞、和解的旅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鄉村居住,似乎有很多好玩的事。 譬如大家都很熱情, 譬如村子裡頭幾乎 多數的人都互相認識。 我在一個沒有學校,沒有商店,沒有大眾交通工具的偏鄉出生; 國中後就出外讀書就業了。 這些年回到寧靜的家鄉, 參與了一些事,更是陪伴爸媽多一點的時間。 村人看到我,大家總會拉起遠古的記憶
Thumbnail
鄉村居住,似乎有很多好玩的事。 譬如大家都很熱情, 譬如村子裡頭幾乎 多數的人都互相認識。 我在一個沒有學校,沒有商店,沒有大眾交通工具的偏鄉出生; 國中後就出外讀書就業了。 這些年回到寧靜的家鄉, 參與了一些事,更是陪伴爸媽多一點的時間。 村人看到我,大家總會拉起遠古的記憶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挑戰自己、勇敢向前的故事。從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期望到逐漸覺醒,這個故事訴說著一個人自我成長的歷程,充滿了挑戰、努力和勇氣。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挑戰自己、勇敢向前的故事。從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期望到逐漸覺醒,這個故事訴說著一個人自我成長的歷程,充滿了挑戰、努力和勇氣。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是個成績特優異的小孩 但文科還行 重點還常常當幹部 正常不是品學兼優才適合? 在團體生活中我不是特愛 偶爾覺得一個人比較自在 但每個時期我都是有朋友 至今我跟國小同學今年還有聚會 我的父母是一個認知水平非常標準窮人思維 因為我的文科扎根深 如歷史人性醜惡 論語等 人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是個成績特優異的小孩 但文科還行 重點還常常當幹部 正常不是品學兼優才適合? 在團體生活中我不是特愛 偶爾覺得一個人比較自在 但每個時期我都是有朋友 至今我跟國小同學今年還有聚會 我的父母是一個認知水平非常標準窮人思維 因為我的文科扎根深 如歷史人性醜惡 論語等 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