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1.玩耍
在家中,我擁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赤著腳在地上奔跑,和家人一起在花園裡抓蝴蝶;假日時,則和姑姑一起搭火車四處遊玩。這些時光令我感到無比快樂,充滿了純真與無憂無慮。
2.吵架模式的養成
小時候,我經常不聽媽媽的話。當她希望我改掉壞習慣時,如果我遲遲沒有改變,她會變得焦慮,並開始責備甚至打我,說出一些貶低的話。也許她只是太焦急想改變我,但當下我受到的刺激太強烈,情緒也變得很激動,當時的我無法理解她的情緒,只覺得自己被捲入一場難以承受的情緒風暴中,我的反應只有本能的啜泣和憤怒。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一切,因此更抗拒聽她的話,並且會下意識地模仿她的方式來回應她——說話變得急促且大聲,彷彿聲音和氣勢就能決定誰站上風並壓制對方,結果原本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改善也讓關係產生裂縫。
當時我將所有負面情緒的責任都歸咎於媽媽,自己則是沉溺於混亂的情緒之中,我無法理解如何從中走出來,或者該如何看待並消化這些經歷。而強烈的情緒促使我的狀態停留在「拒絕接受現實問題」的反應上,而不是停下來思考我是不是應該去完成某樣任務,比如應該把情緒平復好後,去收拾碗盤之類的。(當然我相信那時的自己如果沒被引導,也是不可能想到那麼多的)
長期的衝突與言語攻擊讓我變得自卑,感覺自己無力改變,也覺得沒有理由去改變得更好,即使在原本的問題上我也有責任,卻常常忽略,只專注在對方帶來的情緒衝擊上,這讓我不斷陷入惡性循環中。
我不願面對某一部分的現實,只記得當時自己的感受,並以此作為評斷標準。明明當時自己也有問題,卻在多年後的回憶中自動省略,只記得雙方的情緒反應。直到後來看到相似的案例,我才驚覺:原來當時我和媽媽都反應過頭了!
當時的我總覺得自己應該被無條件保護和理解,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媽媽的責罵和她後來的毆打行為,除了本能地頂嘴,我更多時候是被恐懼搖動了內心的信心,懷疑她是否真的愛我——我對愛有著非黑即白的執著。
解析:
事端的發生,有一部分確實是我造成的。不過當時雙方只是不斷用語言爭吵、互相投射錯誤,為的是讓自己的行為顯得合理,藉此壓制對方。雙方都認同了對方的惡意投射,進一步讓彼此更相信自己才是受害者,從而合理化自己那些不理性的行為。但說到底,這只是助長各自內心惡魔的藉口罷了。
影響
感受到失落與孤單
我總是急著說話,怕一旦停下來就不知道該說什麼。(OS:難道要像個呆瓜一樣站在原地被恥笑或被忽視?我渴望被人首先關注和重視。)
小時候,我經常感覺自己與大人之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因為當我想發表意見時,大人總只和大人說話,從來沒意識到我也想參與、了解。這種冷漠感讓我急切地想要長大,以為只要長大就能與大人平等對話。然而,長大後,在對話中我仍然感到缺乏被重視的分量。為了彌補這種缺失,我用快速、急促、看似有效率的方式包裝自己,試圖吸引他人的注意與認同(OS:想讓別人以為我很厲害,藉此吸引他們來認識我,並理所當然地提供給我所需要的幫助),有時甚至會在對方回答前就急著插話,語氣裡似乎還夾雜著一絲攻擊的意味。
當時還不懂這種混亂的思考會帶來什麼後果,只是偏執地以為:大人是功利主義者,除非你有價值,否則不會有人關注你。
很多時候我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和人聊天,從我的角度來看自己經常冷漠地忽略他人,內心只想借聊天的名義談論自己的事,當然我還是會做一些回應給對方,但那種回應也沒有對對方有多好奇和深入。這讓「與人說話」這件事變成了一種自我記錄的過程,而非真實的交流。這也使我錯過了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嘗試機會。其實在這一切背後,藏著的是我對自卑的掩飾,以及對關注與理解的渴望。
我認為潛意識裡,我只想自私地拋出自己的問題,觀察對方如何應對,並自顧自地相信對方會陷入與我雷同的孤立、無助的處境,我再拋出自以為是的解方期待能獲得對方的重視。而這當中的虛假隔閡,不正是我自導自演的嗎?
解析:
虛偽的迎合包裹著我內心的不安與自卑,讓我彷彿待在一個安全地帶,但也讓我與自己越來越遠。當我的一切行為都只是為了築起防護牆,我的世界也在走向更大的崩塌。
學校
比賽
國小二年級前,我在學校的表現像個乖學生,雖然其實內心並不喜歡那樣的生活,但我還是配合大家參與所有活動和社交。
到了三年級之後,接連有跳繩比賽、民俗體育等競賽需要訓練。由於我對課堂沒什麼興趣,生活開始圍繞著體能訓練轉動。每天回家我都筋疲力盡,只想吃飯睡覺,不想思考任何事。當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時,我也沒力氣尋求幫助,只希望有人能主動來關心我、理解我。
在這段期間,我在學校的情緒多半處於疲憊、無助,甚至是壓抑與憤怒之中。
老師
小五時,我最喜歡的老師離開了,而班導也一直換人。六年級時來了一位非常聰明的替代役老師當班導,我總想挑戰他,也因為他的影響,我開始對閱讀產生興趣。
朋友
1.寬恕經驗
有次我到一位很要好的同學家玩,隔天她卻說她阿嬤不喜歡我。搞得我一頭霧水,追問之下才發現她的家人和我家人有過恩怨。我們為此吵了一架,但隔天再回顧整件事,居然彼此都說不上來到底為了什麼吵,只覺得既好笑又荒謬。這件事讓我體會到:有些衝突,其實根本不必要。
2.朋友關係的破裂
我曾想帶同學們一起嘗試參加比賽,但我的好友總是不願意討論這件事,讓我很惱火。最後她在畢業前與我決裂,這件事對我打擊很大,我變得更加封閉,甚至為此哭了一年。
(2)誤解與否定
在和最在意的女性好友決裂後,我在別的聊天室裡談到同性戀時表達了強烈的不理解與否定。為了這件事,我和贊同的人爭論很久,最後不了了之,心裡仍無法接受。(我想那時的我肯定很喜歡那個女生,看看這件事的反應,應該是如此)
升學
媽媽投資我去市區補習班,希望我能考上明道國中。但我沒想到會那麼困難,每天放學後和假日都要上課,精神狀態變得非常糟,最後也沒考上。
夢紀錄
戴著達文西翅膀的大鳥(國小二年級前)
夢中我像是一隻大鳥,自由地飛翔,感受到風的撫摸與陽光的溫暖。腳下是翠綠的草原,有一棵高到不像現實中會出現的大樹,畫面明亮又療癒。
逃避蜘蛛人(國小三~四年級)
我夢見自己在家裡不斷奔跑,後面似乎有蜘蛛人在追我。即使後來沒再看到他有出現,我還是一直跑一直跑。周圍環境很黑暗、空無一人,只有奔跑能讓我減緩不安,並讓我感受到了一絲的興奮。
墳墓山找不到家的陰天、騎著腳踏車四處跑(國小三~六年級)
我在滿是墳墓的小山上飛翔,找尋回家的路。不論飛上飛下,就是找不到家。而天空總是陰暗的,我孤獨又害怕,最後疲憊地停下。(實際上我家後方確實有墳墓區。)
在學校附近的田間小路我騎著腳踏車,四周沒有任何人和聲音,我只能四處騎一直騎,可能只有找到人或著找到能讓我感到安心的地方才會停下吧。
幻象紀錄
無法安慰好的小女孩
一個像幼稚園時期的我出現在幻象中,關在監獄裡,緊抓欄杆,猙獰哭喊、怒視我。她像被背叛了一樣,但我不知道怎麼安慰她。我愣住了,感到了自我的無能與恐懼,最後她只能蜷縮在角落抱著自己哭,樣子可憐又戾氣很重。現在回想,她那些反應,也許只是希望被關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