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需要被說服」的孩子
妡妡三歲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常被期待要聽話、配合、照著大人的步調走。但我越來越發現,妡妡不是那種「你說什麼就做什麼」的孩子。她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說服。
🍬 勇氣魔法糖:不是糖,是儀式感

我們有一個小小的上學儀式。
每天出門前,她會吃一顆「勇氣魔法糖」——其實是DHA軟糖,我們給它取了一個有魔力的名字。
吃下去前我們會一起說:「拍拍咻咻,給我勇氣!」
那不是獎勵,也不是賄賂,而是一段轉換心情的橋樑。
有一次她在學校門口突然哭了。放學後我問她:「早上怎麼了呀?」
她想了想說:「因為我沒吃到勇氣魔法糖。」
我才驚覺,原來她已經把那段儀式看得這麼重要。
對她來說,那不是糖,而是「我準備好了」的訊號,是一天的情緒開關。
有些人會擔心:「這樣是不是會讓孩子依賴糖果?」
但妡妡從來沒有要求過多吃一顆,甚至早上還會自己提醒我:「媽咪,我要吃勇氣魔法糖囉!」然後得意地自己走到冰箱拿出一顆吃掉。
她吃的不是糖,是一種心理準備、一份自我提醒:「我準備好要上學了,我可以的。」
這樣的孩子,真的很需要「被說明、被理解」。
她也常常問:「為什麼要上課?」、「為什麼要現在洗澡?」
我從來不覺得這是頂嘴,反而很珍惜她願意表達、願意發問。
因為當她問問題時,我就知道她在思考;她願意說出不同的想法,表示她是有主見的,是在做決定,而不是被動接受。
有媽媽會擔心這樣的孩子難帶,但我真的覺得—當我願意慢下來,願意說明,願意等她一點點,她就會走過來,牽著我的手,自己做好決定。
她不是難帶,她只是需要「被說明」,然後,被相信。
🤝 被說服的孩子,其實是更主動的孩子
「洗澡水放好了喔!」她會說:「等一下。」
「吃飯囉!」她還在玩會說:「我還沒玩完。」
我不會立刻催促或強迫她放下手邊的事,而是給她一點緩衝時間,讓她心理上也能「走到這件事裡」。
但這不代表毫無界線——偶爾也會出現我提醒幾次,她還遲遲不動作的情況。
這時會告訴她:「等一下可以,但不能一直等等等。你還有五分鐘喔,時間到了就要去洗澡了哦!」
多半的時候,只要有這樣的心理預告與界線提醒,她就會在時間到前自己說:「媽咪,我好了。」
她不是不配合,而是在調整自己的節奏,當她覺得「我準備好了」,那份行動的動力就會從心裡自然長出來。
🧠 我相信選擇,而不是禁止
像電視、糖果、炸物這些常被認為「不好」的東西,我並不完全禁止。
我會陪她一起嘗試、一起認識,因為唯有經歷過,孩子才能從中真正找到界線。
我不想讓妡妡活在「不能碰」的世界裡,
而是希望她在安全的陪伴中,學會判斷什麼是「適量」「適時」「適合自己」的。
她可以吃一顆糖,但知道只有一顆;可以看影片,但知道時間到就要關掉; 可以吃炸物,但也會說:「這個我們假期再吃。」
這樣的過程,不是放任,而是一種溫柔清晰的引導。
因為我相信-過度的禁止,可能會換來反彈;過度的壓抑,可能會造成更強烈的渴望與失控。
我寧願陪她一起面對選擇,而不是等她未來第一次自由時,反而迷失在選擇中。
我希望她活在一個能「理解限制、練習選擇」的空間中,
在每一次我們一起討論、一起設定界線的過程裡,慢慢長出自我掌握的能力。
🌱 克制不是壓抑,是自我掌握的開始
真正的克制不是被迫壓下慾望,而是理解之後的選擇。
是孩子內化節奏,而不是盲從命令。
妡妡不是那種「被指示推動」的孩子,她是「被理解帶動」的孩子。
寫下這篇文章,不是因為我的孩子特別「乖」,而是我想記錄——
當我願意放慢腳步,願意說明與等待,我看見她走向更主動、也更有掌控感的自己。
孩子不是不聽話,只是還沒聽懂你的心。
如果你也有這樣一位「需要被說服」的孩子,希望這篇文字,能成為你育兒旅程中的一盞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