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毅力》作者是我在社群媒體上追蹤的對象,前陣子有天一早起床,就看到她在某學院草坪上類似畢業典禮的場合,發表演講。她首先請院長幫一個小忙,哇大家都很好奇怎麼回事,她笑著請院長保管她的手機,院長彬彬有禮地接過來。達克沃斯轉身回到講台,以為演講要正式開始,她又說還有一件事,問院長是否介意也將手機給達克沃斯保管,院長愣住了,達克沃斯笑著說:「我保證一定會還給你!」,院長笑著從善如流地,將手機從博士袍中拿出來,交給達克沃斯,這下兩人互相保管手機啦,達克沃斯一轉身面對群眾--臺下即將鵬程萬里的畢業生,和前來見證和祝福的家人,她接著邀請全部的人一起參與一個實驗,從來未曾在其他畢業典禮發生過的,請大家都跟著做「她跟院長剛剛做的事:交換、幫對方保管手機。」
演講一開頭,專門研究成功學、研究恆毅力人格的她說,有一個指標關乎著對你未來的成就和幸福感,那就是「你將手機放在哪裡」。她分享實際研究顯示,讓兩組學生寫數學考卷,光是將手機放在卷子旁邊的那一組,表現就低於旁邊沒有手機的那一組。(點選前兩行藍色的字,就能連結看演講實況,生動有趣充滿受用簡明的啟發)以下是該學院給演講影片所寫的說明,翻譯成中文:
Angela Duckworth 在 2025 年 5 月 25 日貝茨學院的畢業典禮演講中,傳達了一個引人入勝、實用且切題的訊息,敦促聽眾追求「情境塑造」(situation modification)。這意味著「利用物理距離來創造心理距離」——特別是我們的手機與自身之間的物理距離。
情境修正有其科學依據。「像我這樣的心理學家發現,實現你人生中想要的東西,與強迫自己以某種方式行動關係不大,」Duckworth 說。「成功人士……很少依靠內在毅力來抵制誘惑。相反地,他們完全避免誘惑。」
換句話說,「成功的奮鬥者非常清楚情境如何塑造他們的行為。他們刻意設計自己的情境,使明智的選擇變得更容易。」
「這就是數位時代中正念的樣貌,」身為心理學家、人類行為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恆毅力》作者的 Duckworth 說。「不是靠意志力,而是形塑造就你的情境 的智慧。」

「遠離」或「暫停」手機的影響或使用並非陌生的建議,令我著迷的其實是達克沃斯的「手腕」,或說「實踐的藝術」,她生動地抓住注意力、時機、人際互動,新鮮有趣地「使人樂意一起體驗」--她以心理學家的身份「恰如其分」地說「一起做個小實驗」。
直接跟任何人硬生生地說「把手機交出來」,都會是無效的話,得到的回應不外乎是「我本來就不會拿出來」、「為什麼」、「這是我的隱私耶」,甚至「臉上微笑但心中無視」等回應,但她運用了心理學的技巧:第一點「先(引發好奇地)請求對方幫忙」(心理學研究顯示,人腦傾向於認定喜愛自己給予幫忙的對象)、第二點:「先示範自己把手機給人保管」,這兩個技巧在演講當中沒有特別論述,卻是我們在工作上、在為人父母上,最該學習的強大技巧。第三點是,儘管她運用技巧,卻不討人厭,關鍵是什麼呢?那是人際互動、公開場合的節奏氛圍的自在、節奏和「目標」的掌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技能的琢磨和修整,耶魯大學的父母課程中也有類似的建議,命名為「help antecedents」,要父母「看著鏡子練習」,因為「說事情的方式大大影響孩子聽話的可能」,父母可以在鏡子前面分別用三種方式說:一、平常的方式;二、負面的方式(皺眉、命令、手指、嚴厲);三、溫和甜美的自我方式(平靜的聲音、舒緩的節奏、笑容,使用「更好的是....+請+提供選項」等),而為了成為夠好的父母(這是英國小兒科醫師溫尼考特的名言,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有尋求諸般能滋養成長的能力,請成為夠好的父母),為了成為夠好的父母,為了優化我們溝通表達的藝術:實際、足夠的練習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