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晚上十點,小芸還坐在桌前。檯燈灑下來的光照在她筆記本上,一頁頁寫得密密麻麻,簡報畫面也開著,但她的指尖停在滑鼠上,停了好久沒點下去。
這是她這週第三次重做簡報。她找了三十多個參考案例,重新排列數據邏輯,甚至連字體和顏色都調了五六遍。每一個動作都代表她真的很努力。
但她知道,自己其實沒往前一步。她不是在修正內容,而是在「不確定感」裡轉圈圈。越想要完美,越覺得心裡空空的,彷彿一直在忙,卻沒有踏實感。
「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還是我根本就不夠聰明?」
事實是,小芸不是不夠努力,她只是把努力用在了錯的方向。

⚠️ 三種常見「錯方向努力」的陷阱
我們常說要積極、要勤奮、要主動,但在壓力與困惑交織的情境下,很多人的努力,反而默默走進了以下三種能量消耗陷阱:
1️⃣ 過度控制:什麼都想顧到,反而哪裡都沒顧好
你拼命修改字級、配色、間距,希望看起來更專業。你緊抓每一個細節,希望能抵擋主管的挑剔或客戶的質疑。
但你問問自己:你真的知道這份簡報最關鍵的訊息是什麼嗎?
有時候你不是在推進內容,而是在拼命蓋一面「我有掌控」的假牆。
你想靠完美換安心,但沒有對焦本質,那些精雕細琢,只是在延遲真正該面對的思考。
2️⃣ 過度思考:腦中塞滿問號,行動卻停在原地
你腦中不斷排練十種會議劇情:「如果主管問這題怎麼辦?」「他是不是覺得我說話不夠有力?」「這樣的數據會不會太危險?」
這不是深度分析,這是焦慮型腦內過勞劇場。你的大腦很忙,但你的腳沒動過。
真正的思考,是為了找出可以行動的重點,而不是一再模擬失敗。
你需要的不是再想一次「萬一怎樣」,而是拉回來問:「哪個點我現在最不確定?可以怎麼釐清?」
3️⃣ 焦點轉移:做了一堆事,卻不是那件該做的事
你突然開始整理電腦桌面、改簡報模板、回三封不急的Email——看起來像在工作,其實你心裡知道,你在逃避。
逃避什麼?逃避那個模糊、無法控制、不知道怎麼開始釐清的問題。
你不是懶惰,而是用「微忙」來安撫焦慮。
焦點轉移有時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若你沒有覺察,就會陷在「一直在做,但沒有推進」的惡性循環裡。
🔄 如何讓努力回到正確方向?三個對焦提醒
✅ 一、停止補破網,先釘住真正的洞
與其修補一大堆可能出錯的細節,不如先問:「我真正卡住的是哪一段?」
不是「我整份報告都不確定」,而是「我不確定這個舉例能否說服客戶」。
先框出問題,才有力量解決。
✅ 二、別怕問問題,讓回饋幫你對焦
你不需要什麼都自己想通。試著問個簡單問題:「你覺得這樣說明,對方會買單嗎?」
讓他人的回饋成為你的鏡子,有時只要一句外部觀點,就能讓你走出自己想太多的繞圈圈。
✅ 三、每次只解一個小困惑,也是一種前進
不用今天就寫完整份簡報,也不用一次把脈絡串完。你可以只做一件事:把前兩頁邏輯理清、把一個例子寫得更精準、或是把「客戶最關心的問題」列出來。
小小釐清,也勝過假性完美。
✅ 結語:別再責怪自己做不夠,也別再用錯方向用力
你已經很努力了。只是努力的方式,不一定在解決核心問題。
你不需要更拼,而是更明確。 你不需要再撐,而是該停下來看一眼:我這麼努力,到底是在對誰交代?對什麼問題負責?
下一次你發現自己又陷入拼命、腦補、微忙時,試著問自己:
「我現在做的事,是在解問題,還是只是減壓?」
「我真的釐清了嗎,還是只是做起來比較有安全感?」
努力沒有錯,但請讓努力帶你前進,而不是卡住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