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小晴坐在螢幕前,簡報一改再改,文件裡的圖表來回調了四次、標題也換了三種語氣。她的手指僵住在滑鼠上,心卻越跳越快。不是因為有什麼緊急任務,而是因為她腦中不斷響著:「這樣真的可以嗎?主管會怎麼看?我是不是還沒想清楚?」
同事從辦公室門口探頭問她:「還沒下班喔?」
她笑著回:「還差一點點…再整理一下。」 但她心裡知道,她不是在改簡報,她是在焦慮裡打轉。你有過這種經驗嗎?明明事情不大,卻焦慮得像是天要塌下來。明明想得很多,卻越想越亂,反而動不了。
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聰明?不夠努力?想不清楚才焦慮?」
但,其實不是。你不是不夠思考,而是——你太想掌控,又放不下那些還沒答案的不確定。

焦慮,不是想不清楚,而是「過度演練未發生的風險」
當我們焦慮的時候,大腦會自動跳進「模擬劇場」:
- 「如果簡報講不好,客戶是不是會覺得我們不專業?」
- 「主管會不會覺得我準備不夠?」
- 「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做這件事?」
這些不是有邏輯的分析,而是情緒主導的腦補劇情。焦慮,不是真的在解問題,而是在不斷排演災難,試圖把「所有變數」都控制住。
你焦慮的,不是現在的事,而是「無法控制的未來」。
真正讓你卡住的,是這三件事:
1️⃣ 你想一次就做到完美,無法容許不確定。
每一頁簡報、每一段話、每一個詞都想先「保險」,才敢前進。但完美從來都不是開始的條件,反而是讓你無法開始的藉口。
2️⃣ 你不敢停下來,因為焦慮讓你誤以為「還沒夠好」。
你以為繼續修改就能消除不安,卻沒發現你是在原地打轉。
3️⃣ 你誤會了「思考」和「控制」的界線。
真正的思考是釐清和行動,而不是反覆假設和擔心。
取代焦慮的四個練習:讓不確定變得可控
1️⃣ 寫下你「真正擔心的點」
不是「怕失敗」,而是「怕對方覺得我不專業」,具體才能面對。
2️⃣ 區分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
你不能控制別人的反應,但你可以控制自己是否釐清痛點、準備替代方案。
3️⃣ 從焦慮中「抽一小塊出來驗證」
問自己: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減少不確定?是問同事?是列點檢查?不要等「完美」,而是選一件現在能做的小事。
4️⃣ 給自己一個「暫停點」,允許未完成也可以交出
焦慮常來自「沒完成=沒資格行動」。你可以練習:今天先交第一版,明天再優化。別讓「想更好」變成拖延的理由。
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信號
焦慮本質上,是你對結果的在乎,是你想做好的心意。但當你太想控制、太怕失誤,它就變成一種窒息。
試著對自己說:
「我現在感覺焦慮,不是因為我想不清楚,而是我太想清楚,才會暫時被困在這裡。」
當你接受「我可以帶著不確定前進」,你就重新拿回了主導權。
結語|焦慮的反面,不是平靜,而是信任
信任什麼?
信任自己可以邊走邊釐清;
信任問題不是敵人,而是路標;
信任行動比完美更能帶你走出困住的思緒。
下一次焦慮來的時候,不用硬逼自己「不要想那麼多」,而是可以輕聲問自己:
「我是不是又太想掌控全部的答案了?」
「有沒有哪個小地方,是我可以先踏出一步去釐清的?」
焦慮,也許會再來,但你會一次比一次,更能掌握那條從混亂通往清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