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準備一場介紹「安寧緩和療護」的演講,問了一下身邊的朋友,對於安寧的印象和認識是什麼?
有一位朋友說:「安寧緩和,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為什麼需要了解這個?」
簡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當我精心構想著如何讓內容變得淺白,如何不沉悶枯燥,卻忘了聽眾最需要的動機,為何要花時間聽這場演講?那麼,就用這篇文章,做為「安寧緩和介紹」的引言吧。
總有一天等到你
人不一定會老,但一定會死。
我想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句話。
大家都知道,「明天」和「意外」,很難說誰先到來。但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人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無庸置疑。
在學習安寧緩和之前,不如說,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是「死亡識能」這件事。就跟我們學習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如何妥善使用金錢,一樣的重要。
了解到死亡的必然,探索死亡的意義,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進而思考怎麼過死前的每一分鐘。
生命的軌跡
醫學上,我們會用疾病軌跡(disease trajectory)來描述,個體如何從健康狀態走向死亡的過程,較常被引用的是這三大分類:
1.快速而短暫的死亡
原本健康的人,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進展到死亡的過程。例如心肌梗塞、嚴重創傷、主動脈剝離、嚴重感染(近幾年常見的新冠或流感重症猝逝)、快速惡化的癌症等。
2.病程起伏,漸漸走下坡,終至死亡
健康狀況有時加重,有時改善,整體而言慢慢惡化,可能在某次發病中走向死亡。例如心衰竭、慢性肺病、慢性腎衰竭,部分癌症等等。
3.緩慢而持續的衰退狀況
通常不是單一器官系統的問題,而是身體機能整體的退化,累積多重器官組織失靈,最後走向死亡的漫長過程。例如三高慢性病、失智症、自然老年衰弱等。
以台灣現代的社會來說,大部分人面臨的會是第2和第3種。
2024年統計的國人十大死因當中,有五種和慢性病相關。所以說,加上佔據第一名的癌症,將來我們有很大機會是在疾病和衰弱中走向死亡。
在這之前,有可能是健康、行動自由、腦袋清明地活著;也有可能是臥病在床、心情鬱悶、無法決定任何事地被照顧著。
安寧緩和所關注的,就是如何盡可能讓人有尊嚴、有品質的,活到最後一刻。
這件事是龐大的議題和挑戰,需要集合許多人的智慧和努力。
一個人生病,影響的是整個家庭,一群人生病,影響整個社會,甚至國家。
人們會為了可能但不一定發生的事,做大量的準備,例如地震、颱風、戰爭。但是,對於100%會到來的死亡,我們是否經常是毫無準備?
如果,多一點思考,多一點準備,讓跑向人生終點的過程,更平安和順遂呢?
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我們所依存的社會,大家一起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