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不是缺乏努力,而是缺乏一種能讓大腦「看見可能」的方式。當我們一再告訴自己「我不行」,其實也在對大腦發出停止信號。
但若你學會轉個彎,從「我不行」變成「我可以試試看」,事情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 不是『真不行』,是思考方式卡住了
小芸是個剛從行政職轉職設計的新人。面對新軟體、新流程、新客戶,她經常陷入一種挫敗感:「我是不是不適合?」「我好像跟不上。」每當遇到挑戰,她的語言是:「我不行」、「我應該早點學會的」。
直到有一次,她的導師沒有給她任何技術回饋,只問了一句:「你每次說『不行』時,大腦是不是就直接放棄找解法了?」這句話像是一盞燈,照進她的慣性思維裡。她開始覺察自己的語言、調整焦點、畫出任務步驟,並每天記錄自己做到了什麼。幾週後,她開始能在討論中主動發言、也接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完整專案。
她沒有突然變厲害,她只是開始用 LIGHT 的方式重新啟動自己的大腦行動機制。

🌟 什麼是 LIGHT?它不只是思維模型,更是讓人感受到「我做得到」的方法
「LIGHT」是一個幫助你建構正向經驗的五步法則。它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把抽象的成長、信心與進步,變得具體可做、可追蹤的實踐工具。
🔤 L — Language:語言啟動行動
「不要出錯」不如說「我要先確認一下細節」。
我們說出口的話,就是在給大腦下指令。
負面語言會讓你的大腦縮手,正向語言才會讓你進入「下一步怎麼做」的狀態。
像是把「我怕講錯」換成「我可以先說說看,再調整」。
✅ 小技巧:把今天說過的三句負面語言寫下來,逐句翻譯成「下一步可以做什麼」的語句。
🎯 I — Intention:聚焦願景動機
把「我想變強」說清楚,變成「我想三個月內獨立完成設計案」。
動機越清楚,大腦越能集中資源協助你朝目標前進。不怕目標遠,只怕方向模糊。
✅ 小技巧:每天用一句話寫下「我今天努力是為了什麼」,讓行動有「連得起來的未來」。
🖼️ G — Graphic:讓想法具體可見
當你把腦海的混亂寫下來,你會發現它其實沒那麼可怕。
小芸開始用便條紙把一個案子的流程拆成小步驟,貼在桌前,每完成一步就撕掉一張。她說:「我終於看到我不是一事無成,我只是沒讓它被看見。」
✅ 小技巧:畫一張任務地圖、列一張清單、做一張簡單的流程圖,把想法「端出來」。
🧭 H — Hold:讓大腦停下評論,看清問題
很多時候,卡住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對自己的評論。
「我很差」、「我又搞砸了」,這些話並不會幫助你解決問題。試著先分清楚:「這是發生的事,還是我的解釋?」
✅ 小技巧:每當你情緒上來時,問自己三件事——「我看到什麼?我感覺到什麼?我怎麼解釋它?」
📈 T — Track:用看得見的進步,累積信心與動能
大躍進令人振奮,但能改變你的,是每天一小步的累積感。
小芸每天記錄「今天我做到的3件事」,哪怕是「我主動開口問問題」這麼小,她說:「這讓我從『我還不夠好』,變成『我在變得更好』。」
✅ 小技巧:每天收尾時寫一句:「我今天有做到⋯」,這句話會變成你信心的地基。
💡 結語|你不是做不到,只是還沒找到照亮自己的方法
正向經驗,不只是想開一點,而是需要一盞一盞的燈,幫助你看見自己正在努力、正在前進、正在成長。
從今天起,試著把「我不行」換成「我可以試試看」。用 LIGHT 的方式,點亮你的語言、願景、結構、理解與進步。你會發現,每一天的小發光,終將串成你堅定走過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