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責怪,不如同行:讓問題變成連結的起點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認知升級工具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那天的會議室氣壓有點低。

進度延遲了三天,前輩小管緊鎖眉頭翻著文件,一邊低聲問:「到底是哪個環節沒顧到?」

組員小欣一邊飛快敲鍵盤,一邊搶著說:「我有在補新的版本,今天應該能上線。」語速有點急,眼神卻飄忽不定。

小管的語氣看似冷靜,其實內心焦急;
小欣的話語聽起來積極,其實充滿壓力。

兩個人,都不是不努力,但卻像錯身而過的列車,各自執著在自己的焦點上。

raw-image

這種場景,你是不是也常經歷?

在合作裡,我們常陷入一種隱性的慣性:

不是向內自責(我怎麼又搞砸了),就是向外責備(你到底懂不懂)。 時間一久,問題沒解決,信任卻一點一滴流失。

但有沒有可能,問題本身,不是絆腳石,而是連結的起點?


🌱 一、責怪的背後,是沒說出口的「期待與情緒」

幾乎每一次責怪,其實都是一種變形的呼喊:「我不想事情變成這樣!」

但我們卻只聽見了語氣、火藥味與推卸,而忽略了背後真正的情緒:

  • 小管焦急,因為這個案子關乎他的績效評估;
  • 小欣防衛,因為她已經連續三天加班,卻怕自己還是不夠好。

當這些心聲無法被好好表達,就會變成互相防備與誤解。

久而久之,合作就變成「只完成任務」,而不再是「共同完成」。


🌿 二、打開關係的三把鑰匙:共情、共好、共進化

想要改變責怪迴路,不是靠忍耐,也不是靠壓抑情緒,而是改變回應方式。這裡提供一條簡單實用的路徑:

🔹 1. 共情:情緒不是敵人,而是線索

與其追問「你怎麼又這樣」,不如先問「你當時在想什麼?」

像是這樣說——

「我感覺妳這幾天壓力蠻大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別卡住妳?」

這不是在幫對方找藉口,而是在說:「我願意靠近你,不是對立。」

🔹 2. 共好:我們怎麼一起,把事做好?

轉換問題焦點,從「錯在哪裡」轉向「怎麼修補、怎麼避免再發生?」

像是這樣說——

「現在的時間點,我們可以怎麼協調?有需要我支援的地方嗎?」

責任仍然要扛,但不一定要孤軍奮戰。一起面對,才會有解。

🔹 3. 共進化:錯誤不是終點,而是進化的素材

反思,不只是事後檢討,而是優化合作的過程。

像是這樣問——

「如果下次再碰到類似情況,有沒有什麼流程可以提早預警?」

讓錯誤變成學習,才有成長的價值,也讓團隊文化越來越有韌性。


🧭 三、同行,是在「卡住時」不放棄彼此

真正困難的合作場景,不是意見不同,而是彼此卡住時,沒人願意先放下心防。

那天的專案會議,小管做了改變。

他深吸一口氣,對小欣說:「我知道妳很努力,我們來一起看看,有什麼方式可以更提早發現風險。」

小欣愣了一下,眼眶微紅,說:「謝謝你。其實我也很急,只是有點怕再被說沒搞清楚流程。」

那一刻沒有神奇的反轉,也沒有掌聲,但空氣變柔和了。

因為有人選擇理解,而不是批評;有人願意同行,而不是先走一步。


🎯 結語:從責怪,到連結

我們每個人,都在關係裡學著長大。

當你想責怪時,先停一下,問問自己:「我真正的情緒是什麼?我想要的是什麼?」

也許你會發現,那些憤怒與冷漠,都是想要被理解、被協作、被尊重的渴望。

💬 一句話的轉向,可能打開一段全新的合作關係;

💬 一個選擇靠近的舉動,可能讓卡住的對話有了出口。


與其責怪,不如同行。

因為真正有力量的合作,是在錯裡不推,是在卡裡不放,是在難裡願意「我們一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05會員
414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6/23
責備像一層盔甲,保護我們不被看見脆弱。無論是情緒爆發、貼標籤、或默默冷淡,其實背後藏著渴望被理解。用 BLAMES 看見責備的真相,幫助你練習不再以攻擊包裝期待,讓關係有機會真實靠近。
Thumbnail
2025/06/23
責備像一層盔甲,保護我們不被看見脆弱。無論是情緒爆發、貼標籤、或默默冷淡,其實背後藏著渴望被理解。用 BLAMES 看見責備的真相,幫助你練習不再以攻擊包裝期待,讓關係有機會真實靠近。
Thumbnail
2025/06/23
我們常常對自己太嚴格,一遇到壓力就自責。這篇文章用 CRUSHED 模型,幫你看見七種常見的自責模式,讓你學會如何從理解自己出發,轉向真正的接納與改變。你不是不夠好,而是太習慣對自己不留情。
Thumbnail
2025/06/23
我們常常對自己太嚴格,一遇到壓力就自責。這篇文章用 CRUSHED 模型,幫你看見七種常見的自責模式,讓你學會如何從理解自己出發,轉向真正的接納與改變。你不是不夠好,而是太習慣對自己不留情。
Thumbnail
2025/06/19
開會時,有人裝忙、有人敷衍、有人急著發言,其實這些反應都是「慣性保護殼」。用 OPEN 四步驟(觀察、理解、反思、換法),我們能慢慢鬆動彼此的劇本,打開新的溝通可能。
Thumbnail
2025/06/19
開會時,有人裝忙、有人敷衍、有人急著發言,其實這些反應都是「慣性保護殼」。用 OPEN 四步驟(觀察、理解、反思、換法),我們能慢慢鬆動彼此的劇本,打開新的溝通可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為管理者,同事拿著專案問題來尋找幫助時, 你會選擇直接給建議,還是引導同事他們思考解決方案呢? 此時,主管會想,幫他解決只要5分鐘,若由他自行處理,先不管猴年馬月才能完成,若出狀況,會需要更多時間來善後。 但主管考量在三後,為了讓同事能獨立解決問題,當下決定不給予建議,畢竟,成長
Thumbnail
作為管理者,同事拿著專案問題來尋找幫助時, 你會選擇直接給建議,還是引導同事他們思考解決方案呢? 此時,主管會想,幫他解決只要5分鐘,若由他自行處理,先不管猴年馬月才能完成,若出狀況,會需要更多時間來善後。 但主管考量在三後,為了讓同事能獨立解決問題,當下決定不給予建議,畢竟,成長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專案工作型態很需要「溝通」,特別是每次交替時期需要與新的合作對象建立關係的時候,對方可能是你從不認識的同事或主管也可能是廠商。除非你是專職的專案經理,否則這種突然爆增的「初次溝通」聯繫的工作、會大量壓縮到你專案執行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達到高效率的溝通,我們可以朝兩個面向來思考看看...
Thumbnail
專案工作型態很需要「溝通」,特別是每次交替時期需要與新的合作對象建立關係的時候,對方可能是你從不認識的同事或主管也可能是廠商。除非你是專職的專案經理,否則這種突然爆增的「初次溝通」聯繫的工作、會大量壓縮到你專案執行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達到高效率的溝通,我們可以朝兩個面向來思考看看...
Thumbnail
惱人的同事,讓我最近發現說話排序對我的重要性。
Thumbnail
惱人的同事,讓我最近發現說話排序對我的重要性。
Thumbnail
分享工作中的瑣事如何影響團隊工作與溝通,以及如何處理上層主管介入後的困難,並提供忠告:面對瑣事時,不如拿來做更多事情,當事情逐一完整時,心情自然就會好上一分。
Thumbnail
分享工作中的瑣事如何影響團隊工作與溝通,以及如何處理上層主管介入後的困難,並提供忠告:面對瑣事時,不如拿來做更多事情,當事情逐一完整時,心情自然就會好上一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如何處理與同事相處時的情緒控制問題,並提出了建立條列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事情狀況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中如何處理與同事相處時的情緒控制問題,並提出了建立條列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事情狀況的重要性。
Thumbnail
缺乏有效溝通和的積極態度真的會令人無可奈何,有可能是因為忙碌沒有看到,也有可能是不重視等,但不論如何終究會造成項目的難以進展。建議合作前事先建立明確的溝通渠道與合作規範,以增加項目的合作順利,也做好應備方案。
Thumbnail
缺乏有效溝通和的積極態度真的會令人無可奈何,有可能是因為忙碌沒有看到,也有可能是不重視等,但不論如何終究會造成項目的難以進展。建議合作前事先建立明確的溝通渠道與合作規範,以增加項目的合作順利,也做好應備方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