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會議室氣壓有點低。
進度延遲了三天,前輩小管緊鎖眉頭翻著文件,一邊低聲問:「到底是哪個環節沒顧到?」
組員小欣一邊飛快敲鍵盤,一邊搶著說:「我有在補新的版本,今天應該能上線。」語速有點急,眼神卻飄忽不定。小管的語氣看似冷靜,其實內心焦急;
小欣的話語聽起來積極,其實充滿壓力。
兩個人,都不是不努力,但卻像錯身而過的列車,各自執著在自己的焦點上。

這種場景,你是不是也常經歷?
在合作裡,我們常陷入一種隱性的慣性:
不是向內自責(我怎麼又搞砸了),就是向外責備(你到底懂不懂)。 時間一久,問題沒解決,信任卻一點一滴流失。
但有沒有可能,問題本身,不是絆腳石,而是連結的起點?
🌱 一、責怪的背後,是沒說出口的「期待與情緒」
幾乎每一次責怪,其實都是一種變形的呼喊:「我不想事情變成這樣!」
但我們卻只聽見了語氣、火藥味與推卸,而忽略了背後真正的情緒:
- 小管焦急,因為這個案子關乎他的績效評估;
- 小欣防衛,因為她已經連續三天加班,卻怕自己還是不夠好。
當這些心聲無法被好好表達,就會變成互相防備與誤解。
久而久之,合作就變成「只完成任務」,而不再是「共同完成」。
🌿 二、打開關係的三把鑰匙:共情、共好、共進化
想要改變責怪迴路,不是靠忍耐,也不是靠壓抑情緒,而是改變回應方式。這裡提供一條簡單實用的路徑:
🔹 1. 共情:情緒不是敵人,而是線索
與其追問「你怎麼又這樣」,不如先問「你當時在想什麼?」
像是這樣說——
「我感覺妳這幾天壓力蠻大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別卡住妳?」
這不是在幫對方找藉口,而是在說:「我願意靠近你,不是對立。」
🔹 2. 共好:我們怎麼一起,把事做好?
轉換問題焦點,從「錯在哪裡」轉向「怎麼修補、怎麼避免再發生?」
像是這樣說——
「現在的時間點,我們可以怎麼協調?有需要我支援的地方嗎?」
責任仍然要扛,但不一定要孤軍奮戰。一起面對,才會有解。
🔹 3. 共進化:錯誤不是終點,而是進化的素材
反思,不只是事後檢討,而是優化合作的過程。
像是這樣問——
「如果下次再碰到類似情況,有沒有什麼流程可以提早預警?」
讓錯誤變成學習,才有成長的價值,也讓團隊文化越來越有韌性。
🧭 三、同行,是在「卡住時」不放棄彼此
真正困難的合作場景,不是意見不同,而是彼此卡住時,沒人願意先放下心防。
那天的專案會議,小管做了改變。
他深吸一口氣,對小欣說:「我知道妳很努力,我們來一起看看,有什麼方式可以更提早發現風險。」
小欣愣了一下,眼眶微紅,說:「謝謝你。其實我也很急,只是有點怕再被說沒搞清楚流程。」
那一刻沒有神奇的反轉,也沒有掌聲,但空氣變柔和了。
因為有人選擇理解,而不是批評;有人願意同行,而不是先走一步。
🎯 結語:從責怪,到連結
我們每個人,都在關係裡學著長大。
當你想責怪時,先停一下,問問自己:「我真正的情緒是什麼?我想要的是什麼?」
也許你會發現,那些憤怒與冷漠,都是想要被理解、被協作、被尊重的渴望。
💬 一句話的轉向,可能打開一段全新的合作關係;
💬 一個選擇靠近的舉動,可能讓卡住的對話有了出口。
與其責怪,不如同行。
因為真正有力量的合作,是在錯裡不推,是在卡裡不放,是在難裡願意「我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