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提出的《軍人待遇條例第六條條文修正草案》(議案編號:202110093690000),旨在確保義務役現役軍人的薪額月支數額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法》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目前為28,590元)。此提案回應當前國防情勢的嚴峻挑戰與義務役軍人經濟壓力的現實,同時也引發各黨團間對於軍人待遇、財政紀律及政策公平性的激烈爭論。以下從國防需求、經濟現實、社會公平及各黨團立場四個面向,深入分析此提案的必要性、挑戰與長遠意義。
國防需求與義務役的角色轉變
隨著兩岸關係緊張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台灣的國防安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23年恢復一年期義務役政策後,義務役軍人不再僅是後備力量,而是被納入第一線戰鬥部隊,參與高強度的戰備訓練、重大演習及災害救援任務。提案指出,以二等兵為例,調整後月薪僅21,350元,遠低於最低工資28,590元,與其承擔的「高密集、高工時」勞動付出顯不相稱。這種待遇與責任的不對等,可能影響軍人士氣,進而削弱國軍戰力。
義務役軍人的角色轉變,凸顯其在國防體系中的重要性。提案強調,隨著戰訓任務加重,義務役軍人需要更高程度的專業投入與心理準備。確保其薪資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不僅是對其付出的合理回報,也能提升服役意願,穩定國軍人力結構。長期來看,這對強化國防戰備、吸引年輕世代參與義務役至關重要。經濟現實下的待遇困境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數據,114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66%,連續三個月超過通膨警戒線。同時,基本工資連續八年調漲,時薪從120元增至190元,反映台灣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然而,義務役軍人薪資調整遠遠落後。提案指出,去年隨公教人員調薪4%後,二等兵月薪僅增加1,030元,實際收入在通膨壓力下形同萎縮。軍人薪資未設有類似基本工資的動態調整機制,導致其購買力逐年下降。
義務役軍人多為年輕人,服役期間無法從事其他經濟活動,薪資不足以應對生活開支,可能加劇經濟壓力,甚至影響家庭支持度。提案主張參考《最低工資法》,將義務役軍人薪資與最低工資掛鉤,既是對其勞動價值的肯定,也能確保基本生活需求,與當前經濟現實接軌。
社會公平與政策挑戰
提案雖具正當性,但推動過程面臨若干挑戰。首先,義務役軍人並非法定勞工,其薪資結構受《軍人待遇條例》規範,而非《勞動基準法》,直接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可能引發制度銜接爭議。其次,若僅針對義務役軍人調薪,是否會造成與志願役軍人或其他公職人員的待遇落差,進而引發公平性質疑?行政院過去以「軍公教待遇衡平」為由,多次否決類似提案,顯示此議題的複雜性。
財政負擔是另一關鍵考量。以目前約2萬名義務役軍人估算,調高薪資至最低工資水平(28,590元),年度預算將增加數億元。相較國防總預算(114年度約6,069億元),此金額不算龐大,但仍需審慎評估其長期影響,尤其在政府財政吃緊的背景下。此外,提案未明確提出配套措施,例如是否同步調整志願役軍人待遇,以避免內部不滿。未來需更全面的制度設計,確保軍人薪資結構的整體性與一致性。
各黨團立場分析
國民黨團:積極推動,提升軍人待遇
國民黨團作為提案主體,強調義務役軍人待遇偏低與其高強度勞動付出不符,主張參考《最低工資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該黨團認為,提升義務役軍人薪資不僅能提高士氣,也能吸引年輕人投身軍旅,強化國防戰備。此外,國民黨團在近期推動的《軍人待遇條例》修法中,也成功通過志願役加給每月3萬元的修正案,顯示其對軍人福利的整體關注。
民眾黨團:支持加薪但金額存歧見
民眾黨團對提升軍人待遇持正面態度,認為合理的薪資能提高兵源質量,真正保障國安。然而,在6月6日的立法院協商中,民眾黨對加薪金額提出不同看法,並提交修正動議,顯示其在支持軍人加薪的同時,注重財政紀律與政策可行性。民眾黨團強調,軍人待遇應與財政紀律兼顧,避免過度影響政府預算。
民進黨團:質疑財政來源與程序正義
民進黨團對軍人加薪修法持保留態度,認為藍白聯手通過的修法可能違反《預算法》與財政紀律,並質疑其資金來源。例如,民進黨指出,國民黨團在審查總預算時凍結國造潛艦等國防預算,卻臨時推動加薪法案,存在「假好意」的矛盾。此外,民進黨團曾提出自己的軍人加薪與軍購預算提案,卻遭藍白否決,顯示其對修法程序與整體國防資源配置的疑慮。
行政院立場:強調財政與憲法規範
行政院長卓榮泰對藍白推動的軍人待遇修法表達強烈反對,認為其違反《預算法》及政府財政結構,甚至可能違憲。行政院雖未對6月10日三讀通過的修法提出覆議,但表示將研議憲法救濟,顯示其對修法程序與財政影響的謹慎態度。
長遠意義:國防與社會的連結
義務役軍人待遇的提升,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關乎國防與社會的連結。台灣的義務役制度旨在培養全民國防意識,但若軍人待遇無法反映其付出,恐削弱年輕世代對服役的認同感。反之,合理的薪資保障能強化軍人職業的吸引力,讓服役成為榮譽而非負擔。這對於志願役與義務役並存的混合制度尤為重要。
此外,提案也提醒我們重新思考軍人福利的定位。軍人雖非法定「勞工」,但其高風險、高奉獻的特性,理應獲得相應的社會尊重與保障。將義務役軍人薪資與最低工資掛鉤是一個務實起點,但未來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軍人待遇與經濟環境同步成長。
結論:邁向公平與尊重的國防政策
《軍人待遇條例第六條條文修正草案》是一項兼顧國防需求與社會公平的提案,獲得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支持,但也面臨民進黨與行政院對財政與程序的質疑。其實施需克服制度、財政與公平性的挑戰。建議政府採取以下措施:一、建立軍人薪資動態調整機制,參考通膨率與最低工資標準;二、全面檢討軍人待遇結構,確保義務役與志願役的平衡;三、透過公開對話,凝聚社會共識,讓軍人福利成為全民國防的基石。
在國防情勢日益嚴峻的此刻,提升義務役軍人待遇不僅是對年輕世代的承諾,更是對國家安全的投資。台灣需要一個公平且具榮譽感的國防政策,讓每位為國奉獻的軍人,都能感受到社會的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