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幸福不是零衝突,而是帳戶裡還有善意可用。
幸福不是每一句話都被孩子聽進去,而是即使被誤解、被頂撞,仍願意放下自尊與焦慮,選擇理解對方的世界。幸福不是「我說了你就要聽」,而是「我願意先聽你說」。在親子關係中,這份幸福來自於日常對話中不斷存入的「善意銀行」,來自於一次次真誠、不敷衍的交流,讓孩子知道:你不是在管教他,而是在愛他。
故事|母親存下的第一筆「善意存款」
陳太太是退休國文老師,曾經教出無數優秀學生,卻教不會自己兒子聽她說話。
她的兒子文熙,十七歲,成績不錯,性格內向。從國中開始,他就越來越沉默,回家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林太太總覺得自己做得已經夠多了——安排補習、準備三餐、關心交友——但每次開口,換來的不是冷淡就是反感。
那天晚餐,她問了一句:「模擬考怎麼樣?是不是又跟那個女同學混在一起了?」文熙沒說話,只是丟下筷子:「妳可不可以不要每件事都要干涉?」
陳太太氣得拍桌:「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你現在不努力,將來後悔都來不及!」
門「砰」地一聲關上,像是把她的心也關在門外。
那晚她輾轉難眠,腦中浮現的是《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裡提到的「善意銀行」:平時的每一次傾聽、每一個眼神、每一個不帶批判的對話,都是在為未來的信任存款。而她呢?她只在孩子出錯時才開口,平時的對話不是命令就是指責,哪來的存款?
她想起書中另一個提醒:「不要濫用機械式的讚美語言。」她回想自己常說「你最棒了」「你好聰明」,卻從沒真正看見孩子的努力與掙扎。她突然明白,孩子不是不願意說話,而是早已不相信她會聽。
第二天傍晚,她破天荒地沒提功課,只是輕聲說:「我切菜手有點痛,你幫我削個馬鈴薯好嗎?」
文熙沒說話,但過了幾分鐘,他來了。
兩人並肩站在廚房,氣氛意外地平靜。她沒有急著說教,只是說:「昨天你說的話,我有想過。我常常沒聽完你的話就急著回應,對不起。」
文熙低頭削著馬鈴薯,沒回話,但手上的動作慢了一拍。
她接著說:「我不會一下就改得很好,但我會試著多聽一點,少說一點。」
那一刻,她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存入第一筆真正的善意。
幾天後,文熙主動敲門,遞來一張志願表:「媽,我有點想法,妳可以幫我看看嗎?」
她接過表格,輕聲說:「好,我們一起看看。」
那一刻,她知道,善意開始回報了。
延伸|三個要與三個不要,讓對話成為愛的橋樑
這段母子關係的轉變,正是《好父母的說話之道》三個要與三個不要的真實體現:
✅ 要:把握日常小互動來累積信任
不是等孩子出錯才開口,而是在他分享「今天小明帶了超酷的橡皮擦」時,放下手機、蹲下來聽。這些微小時刻,就是善意銀行的存款。
❌ 不要:只在出問題時才進行嚴肅對話
孩子會覺得你只在乎他的錯,而不是他這個人。久而久之,他會選擇沉默。
✅ 要:用具體描述取代空洞誇獎
與其說「你最棒」,不如說「你這次報告的開場白很吸引人,讓我想繼續聽下去」。這樣的讚美才有力量。
❌ 不要:濫用機械式的讚美語言
「你好聰明」說多了,孩子會怕失敗,因為他不想失去「聰明」的標籤。
✅ 要:用清晰而溫暖的語言談論重大議題
當孩子面對失落或悲傷時,不要逃避。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一樣。但我們可以一起想念他。」
❌ 不要:用模糊或恐怖的比喻逃避話題
「他去旅行了」「他睡著了」只會讓孩子更困惑,甚至產生恐懼。
結語|幸福,是願意慢下來的那一刻
幸福不是孩子乖乖聽話,而是你願意放下焦慮、放下手機、放下「我都是為你好」的姿態,真誠地說:「我想懂你。」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提醒我們,真正的溝通不是技巧的堆疊,而是態度的轉變。當你願意先做那個理解的人,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打開心門。那一刻,你們之間的距離不再是牆,而是一座橋。
歡迎贊助艾螽斯的30(月)、59(季)、99元(半年)方案:【幸福的100個祕訣】
✨每天用一塊錢為自己的幸福打卡。
每天開啟一則小故事 + 一個實用的小秘訣 + 一篇書摘,
讓你在忙碌中找到心的定錨點。
每天一起練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