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研發與後來的科學行政工作經驗中,我時常遇到很多未預期的棘手挑戰與燒腦難題。經過多年的磨練,我觀察自己不知不覺產生一種工作習慣: 拆解問題、質疑既有做法或思維、大膽嘗試在既有原本做法的基礎進行調整。這麼做的目的何在? 當然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做事過程更流暢。讓工作更有效率表示產出力高,我較輕鬆,主管也喜悅鬆。
我也想起以前我時不時會聽到同事(新人或很資深的同仁)有這樣的回答:「以前都是這樣做的。」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過去大家習慣的做法一定是對的,安全的,不會出錯的 (即使流程繁瑣麻煩)。
但我心中想的是,「以前這樣做,不見得就是最好的做法吧!?」沒事時就沒事,時常遇到不順的狀況時,或許就是該思考檢討,原本的做法是否需要改善的時機了。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不敢改變現狀,也許是因為怕被他們的主管責罵。
最近看一些資料,我忽然發現,這樣的思維與做法,很類似所謂的First Principle (第一原則)。"第一"表示"最重要",所以第一原則即最重要的原則。
第一原則的做事方法就是,經由對問題進行基本的分析,根據基本事實來推斷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依賴先前的慣例做法。據說,這也是馬斯克很重視並一直在落實的做事方法。
第一原則的做法、優點與練習方法簡介如下。
做法:
1. 拆解問題
將複雜的問題分解到最基本的事實、定律或假設。例如若問:「為什麼汽車這麼貴?」可以拆解問題為:材料成本、製造工藝複雜度、品牌溢價效應等。
2. 質疑假設
對每個資訊都要問:「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這是打破慣性思維的關鍵。
3. 重新組合
從這些最基本的事實出發,重新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案,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創新答案。
以第一原則思考與做事的優點:
1.打破慣性思維,不被過去的觀念或經驗束縛。
- 刺激創新,能創造出優化的或全新的問題解決方案。
- 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提升工作效率。
練習方法
- 多問「為什麼」。問了為什麼,就要去找"可能的答案"。請記得,複雜的問題或事物,原因必然不只一項。
- 拆解基本事實單元,把事物或問題"拆解"成最小單元。這個步驟不容易,需要更常練習。
- 勇於質疑。養成對每個大家認為「理所當然、想當然爾」的答案或既有觀念提出質疑之習慣。質疑不是讓你咄咄逼人地反駁他人的所有意見、觀點、想法,只是建議你不馬上深信不疑他人的每一個訊息,能小心求證後再決定相信。
- 組合新解法。嘗試用拆解後的所有基本事實,拼湊出可能不同於慣例或常規的方案。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般人認為火箭很貴,所以太空旅行不可能普及。但Elon Musk用第一原則思考模式,把火箭拆解成鋁、鈦、碳纖維等原材料,發現原材料成本其實遠低於成品火箭。於是他創辦SpaceX,自己設計製造火箭,大幅降低了建造火箭的成本。
我認為以第一原則來思考問題的習慣與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第一原則來做事的模式與用科學方法做事的模式也基本雷同。
總之,用第一原則來思考問題與做事是一種能達更有效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