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件事、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每個人的看法、觀點、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都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 深度、廣度、全面性、邏輯性、有效性、合理性不一樣。
我在工作上也經歷過一種現象,有些問題就是會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發生。此現象原因何在? 我的答案是:處理問題的人只看到問題表面,沒有洞察到問題表面下的深層本質,所以提出的解決辦法只能治標但不能治本。問題並沒有被根治,從而會重複地一再發生。
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深一層面,亦即本質與核心,我認為是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不夠。深度思考,或者我們會在不同書中看到的詞彙例如系統思考、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等,絕對是一種重要工作與生活能力。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呢?一、學習去了解對方的動機
通常,人在做每一件事背後都會有一個動機,甚至說的特定話語背後也會有一個目的。人的每一種情緒背後也都有一個原因(但不見得當事人自己會知道)。這現象是 我隨著年紀增長,以及在職場時間久了,遇到的人事物多了,才知道。
學習去了解對方的動機,不論是善的動機或不懷好意的動機,是練習深度思考的第一步。
例如,一個人有容易有情緒、動不動就生氣,外人只看到他時常動怒,但有可能真正原因是他的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了。事情多、忙不完、又不順利,於是容易煩躁不耐煩,發怒的閥值就變得很低。
再例如,若有一個人對你說,「你怎麼會這樣做事呢?」這句話深一層意涵其實是,你做的方式很「不優」、「需要改善」或 「我不太喜歡」。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問自己問題來認識自己真正內在動機。問題舉例:我為什麼做這份工作? 為了興趣、賺錢、自我成長?我想要做多久?5年、10年、一輩子? 我的專長與價值是什麼? 我能為公司貢獻的價值是什麼?
這些問題答案本身沒有好壞對錯,重要的是,為了好好回答問題,認真、多維度、多方面的思考過程可以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練習「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
什麼是以終為始?指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先思考它的最終目標或結果,然後再依據這個目標來規劃和行動。
只有明確知道一件事的中期或長遠目標時,才能回推現在的自己要做什麼?才能有條理有組織的規劃行動方案
這樣的思考方式也能訓練自己的大局觀,也就是見樹且要見林的視角與高度。管理者、領導人的必備能力之一是需要有長遠目光,能夠有宏觀角度思考問題。企業經營的問題通常是複雜的,單點思考問題,肯定想不出好的解方。具備線、面、三度空間的思考才能想出好方法。
三、把資訊變有結構性的知識
知識跟資訊是不同的二種概念,前者需要經過我們的大腦理解、組織、分類、重組、重塑而形成的認知結構,而後者只是片斷的傳播內容。
要深度思考,要學習分類資訊,並透過思考,把資訊點串聯成知識線、面、體。把一群「原始」的資料,加工轉化為「有結構、有邏輯」的知識產品。這個能力,我在工作上學習很多,主要是經由主管指派的大型綜合報告撰寫任務中,逐漸養成的。有一段時間,我時常要被餵養(被提供)很多、很亂的資料,我需要把這些不同檔案格式的資料,閱讀、消化、重整理(撰寫)成一份有特定目的的報告,且報告需要具有清楚的邏輯、目的明確、具說服力。這個任務不容易,但做過很多次之後,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快速分類資料、重組成更有價值的文件的能力。
有一個小技巧可自我訓練這樣的能力。平常除了理解事情本身外(What),多問和多想why and how,也就是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為什麼是這樣? 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件事怎麼做? 常思考"為什麼"可以訓練自己分析一件事發生的原因,某一個現象的底層邏輯、做某一個決策的理由、或事件的原理或本質。
四、練習自我批判
人的本性是:習慣性的自我防衛。回想看看,當別人對自己講的話有一點攻擊性或批評或否定的味道時,自己是不是會下意識地立馬反駁,解釋這個、說明那個。
或者,反過來,當自己有意或無意說了某些話讓別人感覺不舒服、不悅、被冒犯感,有一些人也是會很快地立馬回話,捍衛自己的正確性或正當性。
立即反應通常表示未經大腦理性與客觀思考,所以回答的內容與邏輯通常也不會太好。立刻反駁性回話這樣的反射性反應其實就是自我防衛的一種表現。
要訓練自己可以深度思考,一定要學習自省,把別人的話或反應當作一面鏡子,來映照出自己的需要改善問題。
更進一步,學習自我批判,時不時把自己本來固有的一些想法、觀念拿出來批判思考,思考這個觀點或想法有無漏洞或不合常理之處。自我批判的原則是: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或作法都是對的。願意聽聽別人的不同意見或聲音,客觀比對自己與他人的優與劣。
五、練習思考事情的底層邏輯
練習對重要的事追根究底,求甚解,弄清楚事實是什麼。只有找到現象背後的底層規律或邏輯,才能真正抓到事物的本質與核心。解決問題時,才能洞悉問題的本質,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總是提出治標不治本的解方。並且,能夠看到深一層面的本質,在遇到巨大困難時,也不會輕易焦慮與過度擔憂,為什麼? 表面波濤洶湧,看清看透了,或許沒那麼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