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親近,越不好相處——為什麼親人捐血反而更危險?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在器官移植的世界裡,最理想的捐贈者往往是兄弟姐妹。因為器官移植最怕免疫排斥,而排斥反應的激烈程度取決於雙方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也稱 HLA 人類白血球抗原)是否相合。

MHC 越相近,越不容易被身體當成「外來物」,器官也就越可能被接受。

於是我們很自然地延伸出一個看似合理的想法:

「如果我需要輸血,找家人來捐血給我,應該是最安全的吧?」

答案是——完全錯了。

為什麼親人捐血更危險?

原因在於一個聽起來很陌生但是卻非常危險的副作用:

輸血相關移植物對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A-GvHD),這是一種少見但極其致命(死亡率高達90%)的併發症。

它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當輸進體內的血液裡含有活的T細胞(淋巴細胞的一種)時,這些細胞如果沒有事先清除或滅活,就有可能在進入受血者體內以後「發現」宿主細胞,並將它們當成敵人並展開全面攻擊,導致嚴重皮疹、腸胃出血、肝臟損傷、骨髓衰竭,然後死亡。很恐怖吧!

醫學界是怎麼發現這件事的?

GvHD 最早是1960年代在器官與骨髓移植的病人中觀察到的。醫師們發現,有些病人雖然移植手術順利,但術後不久卻出現奇怪的皮膚、肝臟與腸道症狀,並且快速惡化死亡。

他們一開始以為是感染,但後來發現這些症狀並不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因為找不到),而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是移植物(捐贈者)的免疫細胞在攻擊宿主(病人),GvHD並不是免疫錯亂,而是細胞版的「乞丐趕廟公」:外來的細胞(乞丐)攻擊宿主(廟公)。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更驚人的是,後來在1977年1月,在一位 30 歲、罹患霍奇金氏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ng type)的男性病人身上,也觀察到一模一樣的症狀。可是他並沒有進行器官移植啊?只是輸了四袋ABO相容的血小板(來自三位不同捐血者)而已!他在接受輸血小板之後的第四天發燒、兩天後出現紅疹、一週後死亡。進一步研究發現,竟然是輸入的血小板中的免疫細胞在搞鬼!這就是 TA-GvHD 被首次辨認出來的起點。

後來,他們發現親屬捐血更容易發生GvHD。而且,即使是健康的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兒童,在接受親屬提供的血液之後,也比較容易出現GvHD。(至於頻率嘛...因為捐血導致的GvHD目前累積的病例數還不夠多,所以沒有辦法給出確切的量化資料。

從此之後,醫學界才開始嚴正看待「親屬輸血」這件事。他們認為,親屬間輸血不是加分,而是一種高危險的行為。


奇怪,MHC不是越像越安全嗎?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真正的關鍵是,GvHD 不是宿主排斥輸入的血,而是輸入的血裡面的 T 細胞(淋巴球的一種)來攻擊宿主。

也就是說,器官移植是「我(宿主)不接受你(器官)」,但是GvHD 則是「你(T細胞)不接受我(宿主)」(乞丐趕廟公啦!)


這裡藏著一個被忽略但極其關鍵的差異:

  • 器官移植放進去的是「器官」,例如腎臟、肝臟、心臟組織。這些器官本身沒有捐贈者的免疫細胞活著。一旦移植完成,主導免疫判斷的是受贈者的T細胞。
  • 但輸血輸進來的是「血液」,裡面常常包含了捐血者的「免疫細胞」,尤其是T細胞。這些細胞如果沒有處理,它是活的,而且可以活化、攻擊、殺死捐贈者的細胞。


這也是為什麼:

  • 器官移植怕的是「受贈者免疫系統不接受器官」
  • 但輸血怕的是「捐血者免疫系統反過來攻擊人」

角色對調了,免疫風險的判斷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在捐血時,MHC越像,反而會讓T細胞啟動攻擊模式!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研究的結果都指向這個結論。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的機制就是,當捐血者的T細胞發現對方的細胞「看起來有點像我,但又不是我」時,它們反而會這樣判斷:

這不是我熟悉的自己人,那你一定是假冒的SPY,要全部清除!

這種「錯殺勝於漏網」的邏輯,就是GvHD最致命的本質。

這就是為什麼,在輸血的情境下,親人之間的 MHC 相近反而更危險。


那該怎麼辦?

醫學界早已注意到這點。現在的標準做法是:

如果病人是免疫抑制狀態(如化療、骨髓移植)、或是使用親屬血品時,就必須將血液事先以迦瑪射線或X射線照射處理,破壞T細胞的DNA,使其無法增殖、避免發動攻擊(紅血球沒有DNA反而不怕)。

否則,就可能引發不可逆的TA-GvHD。

總而言之,在器官移植中,越親近越安全;但在輸血裡卻是越親近越可能致命。

當T細胞越看你像自己,就越懷疑你是假貨。

他們會寧可錯殺,也不願放過。

     「越是親近,越不好相處」——這不是情緒,是免疫的邏輯。


參考文獻:

Fliedner, V. M., Higby, D. J., & Kim, U. (1982). Graft-versus-host reaction following blood product transfus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72(6), 1071–1076. https://doi.org/10.1016/0002-9343(82)90857-9

Dame, C. (2002). 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A-GvHD). In C. Th. Smit Sibinga & N. Luban (Eds.), Neonatology and Blood Transfusio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lood Transfusion, Groningen 2002 (Developments in Hematology and Immunology, Vol. 39, pp. 243–251).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1-4615-0643-6_21

後記:為了要找第一個文獻記載的TA-GvHD,我找到了2002的這本會議論文集;裡面提到1982年在AJM的這篇論文。但是很離譜的是,在會議論文集裡,竟然把AJM論文的年份誤植為1972!如果不是期刊有搜尋功能,我應該永遠也找不到Fliedner, 1982這篇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6會員
95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7/04
最近在印尼文課本上看到這句俗諺: “Bagai makan buah simalakama”,直接翻譯就是「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意思是「無論怎麼選都不好」,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抉擇。 為什麼吃了 simalakama 果會進退兩難呢?
Thumbnail
2025/07/04
最近在印尼文課本上看到這句俗諺: “Bagai makan buah simalakama”,直接翻譯就是「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意思是「無論怎麼選都不好」,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抉擇。 為什麼吃了 simalakama 果會進退兩難呢?
Thumbnail
2025/07/03
你受傷時會痛,因為神經會傳訊。但植物沒有神經,也沒有血液系統,傷口也不會痛。那麼,它們是怎麼知道自己「破皮了」,而且還會「自己補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被完整的回答;但是最近卻有了答案,而且還是用超簡單的實驗證明的!
Thumbnail
2025/07/03
你受傷時會痛,因為神經會傳訊。但植物沒有神經,也沒有血液系統,傷口也不會痛。那麼,它們是怎麼知道自己「破皮了」,而且還會「自己補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被完整的回答;但是最近卻有了答案,而且還是用超簡單的實驗證明的!
Thumbnail
2025/07/02
植物會感熱,這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過去對植物感熱的研究,都是研究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可是,白天應該比較重要吧???畢竟白天比較熱啊! 最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植物白天感熱的機制~超複雜的!
Thumbnail
2025/07/02
植物會感熱,這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過去對植物感熱的研究,都是研究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可是,白天應該比較重要吧???畢竟白天比較熱啊! 最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植物白天感熱的機制~超複雜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溝通挑戰,並探討了文化差異對於溝通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溝通挑戰,並探討了文化差異對於溝通的影響。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家人都應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時候你的這種在意可能被認為<不夠熱情>,旁人有時候直接說:沒關係啦,小事小事。我一直不清楚這是居住地緣故還是我自己內向,但是對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有種說不清的不舒服。 居住鄉村的第一年,中學時期的同學聯繫上了,第一次便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家人都應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時候你的這種在意可能被認為<不夠熱情>,旁人有時候直接說:沒關係啦,小事小事。我一直不清楚這是居住地緣故還是我自己內向,但是對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有種說不清的不舒服。 居住鄉村的第一年,中學時期的同學聯繫上了,第一次便
Thumbnail
所謂的成熟就是,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同時也對世間的險惡,平常以對;世路艱險是正常,遇到有人真心對我們好,無論這人是誰,都要心懷感謝,即使是伴侶、家人,對我們的任何好,都不是理所當然。
Thumbnail
所謂的成熟就是,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同時也對世間的險惡,平常以對;世路艱險是正常,遇到有人真心對我們好,無論這人是誰,都要心懷感謝,即使是伴侶、家人,對我們的任何好,都不是理所當然。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Thumbnail
你是否覺得自己總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付出,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逐漸覺得內心枯乾,最後仍然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得不到期待的回報呢?瞭解自我犧牲的真相,誠實面對內在動機,才能建立真實與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流中,用真實的愛和付出,進入穩定連結的關係。
Thumbnail
從陌生到熟悉,從拘謹到隨意。摯友與戀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開始的階段有好大一部分重合。新的關係階段有時會讓人感到困惑,但摯友和戀人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將兩者更好地融入生活,人們需要面對不同的狀況並謹防刺傷彼此。最終,愛情和友情都要建築在相互理解和疼愛的基礎上。
Thumbnail
從陌生到熟悉,從拘謹到隨意。摯友與戀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開始的階段有好大一部分重合。新的關係階段有時會讓人感到困惑,但摯友和戀人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將兩者更好地融入生活,人們需要面對不同的狀況並謹防刺傷彼此。最終,愛情和友情都要建築在相互理解和疼愛的基礎上。
Thumbnail
人情世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掌握一定的人情世故,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在人情世故中,分寸感尤為重要。與人交往時,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於親密或疏遠。此外,良好的溝通技巧也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學會有效地溝通,才能避免誤解和矛盾。
Thumbnail
人情世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掌握一定的人情世故,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在人情世故中,分寸感尤為重要。與人交往時,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於親密或疏遠。此外,良好的溝通技巧也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學會有效地溝通,才能避免誤解和矛盾。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