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了作者本人在接受教會正式洗禮之前,所寫的種種對基督教的所思所想。如果把本作當成是一部嚴肅的神學討論作品,不免會笑掉眾人的大牙,畢竟一位慕道友怎麼有資格在資深的基督徒讀者面前夸夸其談關於基督教神學的一切,這不過是班門弄斧的行為。所以,我更希望讀者是抱持著要來認識這位即將成為基督徒(或已經成為基督徒)的人文科學愛好者如何去思考基督教神學這件事。對未信者來說,透過我的思考與敘述,或許遠沒有直接接觸基督教教義和教會文化來得那麼「衝擊」與充滿壓力,畢竟我也是從一個對基督教陌生的環境漸漸去理解和熟悉,過程中也以我自己的方式去消化了教義與教會文化所帶來的不適感。而對基督徒來說,雖然接受洗禮這件事看似單就是與上帝立約,面對那位早已認識我的上帝,我確實沒有什麼必要再訴諸筆墨。但受洗這件事終究是要在教會由會友的見證下,透過牧師的宣示與受洗者的承認來完成,「人」需要參與其中。因此,不論上帝如何的認識我,我也必須要像眼前的基督徒們介紹我自己以及當下我對基督宗教的認識,就如同〈使徒信經〉裡面說所:「信徒的相通」。這個相通不會只是做為基督徒一起參加教會儀式而已,更重要的是需要如日常生活中互相溝通一樣才能互相理解、互相疼愛彼此。
寫作此書之前,我多少參閱了一些手邊容易入手的神學作品。包括任以撒的《系統神學》、巴文克的《基督教神學》,這兩部作品對我確認基督教義的基本邏輯有很好的架構作用,至少讓我在思考基督教神學的問題時不會偏離基督教會所設立的邊界太多。另外,美國聖經學者鮑威爾的《新約導論》和葛丁貴的《21世紀舊約神學》所提供的聖經各書寫作脈絡和深度詮釋,也讓我不只是困在特定經文在亞洲基督教界的普遍理解或特定牧者的詮釋方向當中,就兩部作品似乎讓我更加看到西方基督教界對經文的理解保留了許多可以讓信徒自我啟示又不至於偏離聖經作者原意的空間。而吳國安的《什麼是歷史神學》和羅雲‧威廉斯的《教會史是如何練成的》則提供了主後教會史在至今兩千多年來關於教義的討論和形塑,這裡也可以知道整個基督教的教義史也是圍繞者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核心教義展開的歷史,這也是基督教裡面最絕對、對不能隨意去詮釋的根基。其餘的關於基督教的知識和觀念有的來自長期聚會的教會,有的來自網路媒體的介紹和討論,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最後要補充的是,目前的我並沒有多餘的精力和能力去仔細讀完整本《聖經》,因此也希望在神學上造詣深的信仰前輩們也不要太過苛責我對神學的理解,這本書寫作的目的始終是要溝通,並不是要教育。而且,我相信即使是資深的牧者,如果沒有特別規劃去教導與寫作的話,縈繞在他們心中、反覆思想的也不過就是《聖經》中那幾句經典的經文或是概念和形象,很少有人能真正通透這部神聖作品的全貌,畢竟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也因此才需要互相的溝通,而非盲目的順服人、遷就人。
以下為本書各章節標題:1.論信仰
2.論有形與無形的教會
3.論夫婦同信
4.使徒保羅的倫理學
5.新約與赦罪
6.信仰做為一種生命敘事
7.論異教和異端
8.宗教與社會
9.思索神的話語
10.關於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