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路上的那些「心理測驗」會準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網路上的「心理測驗」這!麼!準!
這些「心理測驗」其實嚴格來說,只能稱為「趣味測驗」,因為正規的心理測驗,是需要經過嚴謹的研究、測試、統計分析,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被公開,因為一旦公開則會影響測驗結果。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些「趣味測驗」很準呢?其實不只是「趣味測驗」,也包含像是星座運勢、紫微斗數、八字占卜等等玄學,因為少了科學根據,所以很容易落入「巴納姆效應」。
(先聲明:我本人也是尊重且相信玄學的人,並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只是今天想用科學的角度來聊聊這件事情。)
小心,你可能落入巴納姆效應了!那是什麼?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們很容易相信某些帶有以下特徵的說詞:
1.具有模糊性:
沒辦法把事情說得很具體,例如時間點、地點、人物、事件這些都沒辦法說得很清楚,只能給一個大略的說詞,例如:「將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做有熱忱的事情就會發財」等等,用大量的「形容詞」來描述狀況,但因為每個人對感受的定義不同,所以就很容易自我帶入,而讓說詞看起來好像很準確。
2.概括廣泛的範圍:
說詞會把所有的情況包含在其中,例如:「平時是一個嚴肅的人,但是在遇到特殊情況時,也可以變得很活潑」、「有時候遇到事情會比較悲觀,但是偶爾也會突然很有正能量,變得很樂觀。」因為涵蓋的層面太廣泛,加上絕大多數人都同時擁有多種面向性,所以就容易誤以為是對方說的準確。
3.懂得人性的普遍性:
會在其中加入一些「普遍都存在的議題」,來讓大家覺得自己被說中,像是「你是一個渴望被愛的人」、「你有一些過去的議題和傷痛無法說出口」,誰會不希望被大家喜歡、疼愛?誰活在世界上沒有任何的挑戰或問題?但正因為每個人都有這些狀況,所以寫出來就會覺得準確。
不過,在聽完這個解釋以後,也先別急著全然的扼殺它們,因為我認為這些測驗、運勢分析等等其實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為什麼呢?因為可以快速地用來和大家開啟話題。
但如果要用來做自我認識,還是可以當作參考就好,千萬不要過度依賴喔!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那種,非常喜歡用星座、MBTI等等測驗,來幫大家對號入座、貼標籤的人呢?大家的經驗如何呢?可以的話,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至於我自己是怎麼應用的呢?
我曾經在某一次去高中做科系分享時,先用了當時很流行的一個趣味測驗,來當作分享的開場,在學生正做得興高采烈時,再告訴他們這些其實不是正規的心理測驗,打破他們原本的認知。
藉由軟性的活動,先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
後面才開始陸陸續續介紹,念心理系的迷思、心理學相關的領域、畢業後可以往哪些方向前進等等內容,也盡量在過程中穿插一些生活中較常遇到的心理偏誤,以及背後的原因與相對應的效應,讓學生能一邊吸收知識,一邊感受到心理學的魅力。
因此,我深深感受到,運用大眾的興趣與迷思,真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力,也比較有意願聽下去,所以雖然這些測驗,不是正規的檢測,但對我來說,卻是和別人開啟話題的最佳工具呢!
所以,很多事真的都是一體兩面,全看我們怎麼運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