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點數是有限的
哇,又是本再講時間管理的書?
但《上線時間管理術》對我而言,是本「時間管理聖經」。
作者 Laura Mae Martin 於書中無私分享「她在 Google 工作,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實踐的時間管理方法」。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時間與生產力」。
那要有哪些認知與行動,才能主宰自己的時間?
- 重新認識時間
- 找出自己的威力時刻
- 卸載大腦,打造清單
重新認識時間
時間是有限的,這句老生常談的話大家都知道。
但我們的所做所為,看似都沒有好好的去善用時間。
那麽,換個角度來想想「時間」這件事吧?
將時間視為精力點數
把時間當作有限的點數,每日能用的「精力點數」只有一定的額度。
就好比電影「鐘點戰」的概念。
今天要把點數消耗在哪些事物上,這取決於自己。
但要讓自己有意識,試著對時間斤斤計較,去省思如何節省與善用時間。
- 在捷運上除了滑手機,還能做什麼去善用時間?
- 這會議我需要參與嗎?若不參與我能做什麼?
- 哪個工具能節省時間,讓我更快產出簡報?
每個時刻的時間,價值並不同
一天做了很多事,不代表就是高效的生產力。
作者對生產力的定義,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執行自己想做的事並在設定的時限內完成」。
何謂「對的時間」?
首先,並非所有時間都有同等價值。
我在上午 10 點到 11 點半學新東西,比我在下午 4 點到 5 點半學來得有效。
這代表:
- 上午 10 點到 11 點半,生產力最旺盛的時段,最能進入心流狀態。
- 下午 4 點到 5 點半,可能是每日最沒活力的時段。
作者將生產力時段分兩種:
1. 威力時段
一天中最高效的 2 到 3 小時。
在這時段,自己能全力以赴、心無雜念的工作。
這是最佳使用精力點數的時段,若在這時段開會或處理庶務,就是浪費時間。
盡量在這時間去執行「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
2. 離峰時段
「威力時段」之外的其他時段。
適合執行「較易處理」的小事,比如無腦的行政項目、瀏覽新聞、閱讀文章。
找出威力時刻,進入心流模式
花個 2 到 3 週,紀錄自己的威力時刻是何時,並有哪些附屬條件。
比如:
- 吃完早餐後、上午 10 點到 11 點半、搭配配爵士樂。
- 睡完午覺、下午 2 點到 4 點、邊喝咖啡。
之後模擬這些條件,讓自己能快速進入心流模式。
事前規劃的好處
我們可能不會確切照計畫過日子。
但倘若沒計畫,事情更將不可能依你的構想進行。
那做規劃有哪些好處?
- 做規劃,能讓我們省時間,因為心裡會有底,知道未來要幹麻,以及何時做。
- 能在對的時間,執行想做的事,所以生產力也將提高。
- 能提高目標完成率。
假設晚餐要煮海鮮義大利麵:
- 事前花 5 分鐘做採買清單。
- 進入市場用 20 分鐘完成採買。
若沒規劃,可能會在市場邊逛邊思考要買什麼,耗費約 40 分鐘。
但事前做規劃,就能幫我們節省 15 分鐘。
打造清單
作者提到的清單打造方法,與產品開發方法一樣。
每年要優化產品時,要先列出願景。
- 要達到這些願景,要開發哪些功能?
- 要做出這些功能,要有哪些子任務?
層級會是「一個願景 > 多個功能 > 多個任務執行」。
1. 首要清單

先在瓶子塞入大石頭(首頁目標)。
這是顆粒度最粗的清單。
能是今年想完成的大專案,無論是生活或工作上的。
如上圖,時間與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都要。
要好好思考「首要清單的執行項目」。
當你把一件事放進清單,代表捨棄另一件事。
這就好比,當你接受某人邀約。
那個時間段,就無法執行其他事。
2. 每週清單
將首要清單的項目,拆成更小的具體任務。
並安排執行這些任務的特定日程。
作者建議,每日執行不同主題、並將相似類型任務排在一起。
這樣的好處:
- 每週都會處理到首要清單上的項目。
- 切換不同類型的任務,易使我們分心。
3. 每日清單
每日清單的組成,包括:
- 主項目:最重要,來自每週清單。
- 需執行的固定項目:次要,如定期的會議、接送小孩、運動。
- 雜務:最不重要,只需 5 分鐘時間就能處理好的小事。
- 明日項目:當日未完成須在隔天繼續做的事,可確保不忘記還沒做完的事。
擁抱無聊,安排放空時段
Cal Newport 在《深度工作力》中提到:
「要學會擁抱無聊,這對我們的創意和心智健康很有助益」。
最後,安排個時段,讓自己好好休息。
什麼都不想,純粹的放空休息。
能是散步、運動、下廚、淋浴、打坐冥想、看電影等等。
因為在最放鬆的狀態,往往會有新點子跑出來。
同時也能讓我們好好恢復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