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1964 年的驚人發現
在 1960 年代以前,科學界普遍相信:「光線刺激能促進生長與發育」,這個觀念根植於大量動物實驗中。例如,把幼鼠養在長時間照明環境下,它們會更早進入性成熟期;反之,關進黑暗環境,則會延遲。依照這個邏輯,人類若失去視覺,理應會發育較晚。
然而,在1964 年,Zacharias 與 Wurtman 於《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徹底顛覆了這個想法。他們調查了將近 600 名女孩,分為早產、有光覺與無光覺者、足月視障女性,以及對照的正常視力者。結果發現──視障女性的生理期來得不但不晚,反而提早,且光覺全失者初經還來得更早!如果比較有正常視覺與光覺全失這兩組,會發現光覺全失的女孩,初經比有正常視覺的組別整整早了一年半!
我們來看各組初經的中位年齡(依照圖所提供的資料推估):
足月正常視力女性(236人):約 13.6 歲(= 163 月)
足月視障女性(54人):約 12.8 歲(= 154 月)
RLF 有光覺女性(101人):約 12.6 歲(= 151 月)
RLF 無光覺女性(80人):約 12.1 歲(= 145 月)
RLF為視網膜後纖維增生。
這項研究不只資料龐大,設計也非常嚴謹。他們排除了所有可能影響性發育的疾病與遺傳問題,只留下單純視障但其他系統正常的女孩,確保觀察到的差異只與「是否能見光」有關。所以可以這樣說:失去視覺,會造成初經提早。

圖片作者:ChatGPT
如果說這只是美國的專屬狀況,那麼後來有更多來自印度與波蘭的證據,支持這並不是只發生在美國。
在2018與2020年,印度與波蘭的研究者分別對視障女性初經問題進行追蹤調查,結果再度證實了這個「反直覺」的現象。
2018 年,Skandhan 等人調查了印度 Gujarat 與孟買地區的 110 位視障女性,與 102 位視力正常者相比,視障女性的初經年齡平均早了9 個月。而且這個現象不受飲食習慣、宗教信仰、是否住校等變項影響,亦無論是先天失去視覺或後天失去視覺都一樣。
2000 年,Umławska 在波蘭的兩所盲校進行了類似的調查,分析了 130 位視覺障礙女孩的資料,結果顯示:視障女性的平均初經年齡比同城市正常女性早了約 5 個月,其中出生後才失明者更明顯(早了將近 1 年)。研究並進一步排除了母親教育程度、家庭規模、城市化程度等社經變項的影響,確認此一現象並非社經地位差異所致。
所以,為什麼「看不見」會讓生理期提早?
三篇論文都提出了一個共同可能的機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當然,因為褪黑激素是1958年才發現的,所以在1964年的論文中,他們並沒說是褪黑激素;但是他們認為應該與激素有關。
褪黑激素是一種由松果體分泌的激素,受光照控制,在晚上會上升、白天下降。它被認為具有抑制青春期開始的作用。若這個節律被打亂(例如:長期接觸光照導致褪黑激素下降),可能導致性成熟提前。
那麼,視障女性為什麼會發生褪黑激素異常的現象呢?主要的推論有兩種:
光線無法經由視網膜傳遞到松果體的間接途徑,導致褪黑激素調控失常。或者,正如後來研究發現的,即便是全盲者,有些人仍可透過非視覺型光感系統(如 ipRGCs)感知光線並抑制褪黑激素。但這些系統在視障女性中可能表現不穩定,造成褪黑激素節律混亂。
我的推測:也許視障女性「接觸到更多光」?
在整理這些資料時,我想到一個反直覺的可能性:會不會視障女性並沒有暴露在更少的光線,反而更多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適度「避光」的行為,例如白天戴太陽眼鏡、戴帽子、拉窗簾,晚上會調整燈光、戴眼罩+關燈睡覺。這些行為是基於看見光所帶來的感覺所產生的生活習慣。因此,當戶外光線太強的時候,我們就會戴太陽眼鏡、戴帽子、撐陽傘、穿長袖,白天在室內,我們可能會拉窗簾;晚上在室內,我們也會把光線調整到柔和不刺眼的程度。
而視障人士呢?如果完全無法感知光線,在戶外他們可能根本不會察覺陽光刺眼,要靠皮膚的熱感才知道要遮陽;在室內,因為燈產生的熱可能不如陽光,或許房間整晚開著燈也不知道(當然,也有可能忘記開燈)?
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但是為了證明這個想法有可能是對的,我去找了一下海倫・凱勒的《The Story of My Life》。結果,在第五章裡有這麼一段文字:
「我知道天空是黑的,因為那代表光的熱度,已經從空氣中消失了。」(I knew the sky was black, because all the heat, which meant light to me, had died out of the atmosphere.)
也就是說,盲人的確是以熱來替代光的概念。
這段話讓我重新思考,視障人士雖然可以藉由感覺陽光的熱度察知陽光的存在,卻不一定能辨識光與暗的生理意義,更難發展出與光照有關的「避光意識」。也就是說,有這個可能:全盲者若無法同步生理節律,褪黑激素可能長期受抑時,這種無聲的影響,或許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青春期來臨的時間表。
既然褪黑激素是受到光線抑制的,那麼這樣的日常差異,會不會正是他們的初經比一般人提早的原因呢?
有意思的是,有研究指出,視障男性的青春期反而可能延遲。然而,針對視障男性的研究樣本相對稀少,通常僅有數十人(如Bellastella et. al., 1989,樣本數僅有24人),難以得出有代表性的結論。
在該篇論文中,他們調查的對象為8.3歲的男孩的骨齡與睪丸體積,雖然可推估視障男孩大約晚1.2歲,但是只有部分調查的對象進入青春期,視障男孩組則都沒有進入青春期。還沒有到的事情也很難預測啊。
此外,男性青春期的起始點本身就較難界定。雖然科學家常以睪丸增大或首次射精(spermarche)作為判斷依據,但這兩項指標都牽涉到受試者的主觀認知與表達,並不容易準確掌握。
相較之下,女性的初經是一個明確且不易混淆的事件,因此更適合作為統計與比較的基準。
從失明到內分泌,還有多少未知?
「光」不只是讓我們看見世界,它也是我們身體節律與內分泌調控的重要訊號。視障女性初經提早這件事提醒我們:看不見不代表活在黑暗中,更不代表身體對光沒有反應。
未來有興趣研究的人,或許可以從「生活中實際接觸的光照量」與「褪黑激素濃度變化」這兩個面向著手,去解開這個迷人的生理—社會交會之謎。
後記:我在中學的時候,並沒有聽過「盲女初經」這樣的說法;可能是那時候(1980年代初期)還不是很開放吧!我記得那時候健康教育那兩章都是跳過的。
最近在讀書的時候看到這個說法,決定自己去看論文。
後記:台大陳示國老師看了這篇文後,提到他們在2023年的研究中發現,高強度的光線照射可以透過ipRGC(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來抑制催產素(oxytocin)的釋放。
當時他們發現,這麼一來會影響到動物的社交記憶。但是,催產素除了社交功能以外,還能加速雌性動物的性成熟。
因此他推論,有可能失去視覺的人,若ipRGC也同時受到影響,導致光照無法抑制oxytocin的分泌,於是oxytocin釋放量增加,導致加速性成熟!這實在太酷了!就不知道是否能夠證明?(星星眼期待中)
參考文獻:
Zacharias, L., & Wurtman, R. J. (1964). Blindness: Its relation to the age of menarche. Science, 144(3622), 1154–115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44.3622.1154
Kovács, T. N., Sokołowska, B., & Taboła, I. (1996). Age of menarche in girls with sight organ diseases. Ginekologia Polska, 67(10), 529–533.
Saraswathi, N. K., & Malini, S. S. (2018). Menarcheal age of blind gir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6(8), 2726–2729. https://doi.org/10.18203/2320-6012.ijrms20183251
Bellastella A, Sinisi AA, Raiola C, Perrone L, Iorio S, Parlato F, Mazzuca A, Faggiano M. Blindness influences the growth of institutionalized prepubertal subjects. J Endocrinol Invest. 1989 Oct;12(9):605-9. doi: 10.1007/BF03350015. PMID: 2584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