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是靠硬拼,而是懂得「拆解」與「連結」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腦洞大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斯最近總覺得腦袋轉不過來。

開會時,同事一句話切中要點,他卻話講一半就開始結巴;做簡報時,他花了好幾個晚上精心準備,資料整理得滿滿的,但簡報完,主管只淡淡說:「所以你的重點是什麼?」

小斯感到很挫折。他不是不努力啊,明明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查資料、準備報告,為什麼總是效果平平?

直到有一天,他忍不住去請教一位資深主管:「我是不是不適合做這種需要思考的工作?」

對方沒有說他不夠聰明,也沒建議他更努力,而是語氣溫和地說了一句話:

「思考這件事啊,不是拚命用腦,而是要學會怎麼拆開來看,然後把該連在一起的東西連起來。」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小斯長期困惑的大門。

raw-image

🧠 拆解,是讓複雜變清楚的第一步

多數人以為,自己想不清楚,是因為腦子不夠快、不夠靈光。但其實,我們卡住的,不是理解力,而是沒有把問題拆開來看

過去的小斯,一開始做簡報就急著填內容、找圖表、堆資訊,結果越做越混亂,頭腦也越來越亂。


後來,他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的對象最在乎什麼?
  2. 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哪幾塊?
  3. 哪些資訊對他們有幫助,哪些只是我自己想講的?

當他開始這樣「拆解」問題後,簡報變得清楚多了,連開會都能更快切入重點。

我們都以為自己要把山扛起來才叫厲害,其實真正的高手,是知道該從哪條路上去、哪裡可以繞過、哪裡該停下來觀察。

拆解不是懶惰,而是有系統的清醒。


🔗 連結,是讓資訊變成洞見的能力

不過,光拆還不夠。會拆的人也可能變成碎念型講者,講很多細節,卻抓不到重點。這時候,需要另一項能力:連結。

連結,指的是能把分散的點,串成一條有意義的線。是能看見事件背後的規律、邏輯、趨勢。

舉個例子:

有一次,小斯做了一份簡報給主管,但被退了三次。第三次,他終於察覺:

  • 自己每次都是按照「時間順序」講事,但主管其實更關注「風險與解法」。
  • 他把太多背景資料放在前面,讓主管感到沒效率。

他突然明白,不是自己準備不夠,而是沒看見「主管在意什麼、這份簡報和決策之間的關聯」。

真正的連結,不只是資料的對齊,而是人與人之間理解的對位。

從那之後,他開始練習換位思考,把資料和目的之間的橋梁搭起來。他也開始察覺:為什麼某些情緒反應會重複出現?為什麼某些問題在不同專案中一再浮現?

這種「看懂模式」的能力,就是思考的進階版。


🧩 思考,是一場「拆-連-調整」的迴圈

好的思考不是單向衝刺,而是一個循環:先拆解,再連結,最後回頭調整邏輯與表達方式。

像這樣的思維練習,可以很小,例如:

  • 我現在真的在生氣?還是其實焦慮?(情緒分化)
  • 這件事是因為我效率差,還是目標根本沒定清楚?(行動拆解)
  • 這次狀況,是不是跟上次的某個案子很像?(模式連結)

當你這樣練習幾次,你會發現自己「越想越清楚」,甚至能幫別人也釐清想法。


💬 結語:讓大腦變輕,而不是更累

我們常以為,聰明人就是腦力強、記憶好、邏輯快。但其實,真正聰明的人,是懂得簡化複雜、抓出重點的人。

他們不是因為記得多,而是看得清;不是因為想得多,而是想得對。

思考不是拼命努力,而是選擇用對的工具,走對的路。

學會拆解,是打開混亂的鑰匙;

學會連結,是建立洞見的橋梁。

你不需要比別人更會用腦,只要讓自己的腦子少一點繞路、多一點結構,你就能走得更穩、更遠。


如你願意,每天花五分鐘練習一個小問題的「拆與連」,你會驚訝於自己思考的清晰度,還有那種「我終於懂了」的成就感。因為真正的思考,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有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每天五分鐘練習一個小問題的拆與連」看似簡單,其實是聚沙成塔的開始,這是行為設計裡說的微行動:降低門檻、強化迴圈,才有辦法讓思考變成一種日常習慣,而不是壓力來源。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5會員
375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6/30
我們的大腦其實很願意幫忙,只是你要用它聽得懂的方式說話。LIGHT 法則結合神經科學原理,教你如何喚醒行動力、創造正向經驗,從思維、語言到習慣,全面優化你的自我成長循環。
Thumbnail
2025/06/30
我們的大腦其實很願意幫忙,只是你要用它聽得懂的方式說話。LIGHT 法則結合神經科學原理,教你如何喚醒行動力、創造正向經驗,從思維、語言到習慣,全面優化你的自我成長循環。
Thumbnail
2025/06/21
每次訂正錯誤時,心裡總有點抗拒?其實面對錯誤的當下,才是通往進步的真正開始。與其逃避,不如勇敢翻開那張難看的考卷,重新理解錯的原因,才能真正走上正確之路。
Thumbnail
2025/06/21
每次訂正錯誤時,心裡總有點抗拒?其實面對錯誤的當下,才是通往進步的真正開始。與其逃避,不如勇敢翻開那張難看的考卷,重新理解錯的原因,才能真正走上正確之路。
Thumbnail
2025/06/18
只是記住別人怎麼做,並不代表你真的會做。真正的成長,是學會找自己的路。別再等「正確答案」,試著從「我想去哪裡」開始,走出屬於你的節奏與方法。
Thumbnail
2025/06/18
只是記住別人怎麼做,並不代表你真的會做。真正的成長,是學會找自己的路。別再等「正確答案」,試著從「我想去哪裡」開始,走出屬於你的節奏與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聰明人在說話之前,會先花時間「理解」及「思考」。聰明人靠的並不是「說話技巧」,而在於「思考的深度」。這也是「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Thumbnail
聰明人在說話之前,會先花時間「理解」及「思考」。聰明人靠的並不是「說話技巧」,而在於「思考的深度」。這也是「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Thumbnail
——「舊思維」使你中途放棄;「新思維」讓你一直寫下去
Thumbnail
——「舊思維」使你中途放棄;「新思維」讓你一直寫下去
Thumbnail
★「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不在於思考的量,而在於思考的「質」!
Thumbnail
★「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不在於思考的量,而在於思考的「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