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斯最近總覺得腦袋轉不過來。
開會時,同事一句話切中要點,他卻話講一半就開始結巴;做簡報時,他花了好幾個晚上精心準備,資料整理得滿滿的,但簡報完,主管只淡淡說:「所以你的重點是什麼?」
小斯感到很挫折。他不是不努力啊,明明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查資料、準備報告,為什麼總是效果平平?直到有一天,他忍不住去請教一位資深主管:「我是不是不適合做這種需要思考的工作?」
對方沒有說他不夠聰明,也沒建議他更努力,而是語氣溫和地說了一句話:
「思考這件事啊,不是拚命用腦,而是要學會怎麼拆開來看,然後把該連在一起的東西連起來。」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小斯長期困惑的大門。

🧠 拆解,是讓複雜變清楚的第一步
多數人以為,自己想不清楚,是因為腦子不夠快、不夠靈光。但其實,我們卡住的,不是理解力,而是沒有把問題拆開來看。
過去的小斯,一開始做簡報就急著填內容、找圖表、堆資訊,結果越做越混亂,頭腦也越來越亂。
後來,他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的對象最在乎什麼?
- 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哪幾塊?
- 哪些資訊對他們有幫助,哪些只是我自己想講的?
當他開始這樣「拆解」問題後,簡報變得清楚多了,連開會都能更快切入重點。
我們都以為自己要把山扛起來才叫厲害,其實真正的高手,是知道該從哪條路上去、哪裡可以繞過、哪裡該停下來觀察。
拆解不是懶惰,而是有系統的清醒。
🔗 連結,是讓資訊變成洞見的能力
不過,光拆還不夠。會拆的人也可能變成碎念型講者,講很多細節,卻抓不到重點。這時候,需要另一項能力:連結。
連結,指的是能把分散的點,串成一條有意義的線。是能看見事件背後的規律、邏輯、趨勢。
舉個例子:
有一次,小斯做了一份簡報給主管,但被退了三次。第三次,他終於察覺:
- 自己每次都是按照「時間順序」講事,但主管其實更關注「風險與解法」。
- 他把太多背景資料放在前面,讓主管感到沒效率。
他突然明白,不是自己準備不夠,而是沒看見「主管在意什麼、這份簡報和決策之間的關聯」。
真正的連結,不只是資料的對齊,而是人與人之間理解的對位。
從那之後,他開始練習換位思考,把資料和目的之間的橋梁搭起來。他也開始察覺:為什麼某些情緒反應會重複出現?為什麼某些問題在不同專案中一再浮現?
這種「看懂模式」的能力,就是思考的進階版。
🧩 思考,是一場「拆-連-調整」的迴圈
好的思考不是單向衝刺,而是一個循環:先拆解,再連結,最後回頭調整邏輯與表達方式。
像這樣的思維練習,可以很小,例如:
- 我現在真的在生氣?還是其實焦慮?(情緒分化)
- 這件事是因為我效率差,還是目標根本沒定清楚?(行動拆解)
- 這次狀況,是不是跟上次的某個案子很像?(模式連結)
當你這樣練習幾次,你會發現自己「越想越清楚」,甚至能幫別人也釐清想法。
💬 結語:讓大腦變輕,而不是更累
我們常以為,聰明人就是腦力強、記憶好、邏輯快。但其實,真正聰明的人,是懂得簡化複雜、抓出重點的人。
他們不是因為記得多,而是看得清;不是因為想得多,而是想得對。
思考不是拼命努力,而是選擇用對的工具,走對的路。
學會拆解,是打開混亂的鑰匙;
學會連結,是建立洞見的橋梁。
你不需要比別人更會用腦,只要讓自己的腦子少一點繞路、多一點結構,你就能走得更穩、更遠。
如你願意,每天花五分鐘練習一個小問題的「拆與連」,你會驚訝於自己思考的清晰度,還有那種「我終於懂了」的成就感。因為真正的思考,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