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那年,最怕的不是考試本身,而是那張滿是紅筆的考卷。
看著一題又一題的錯誤,心裡彷彿被刺了一下。每訂正一題,就像重演一次自己的失誤,彷彿在對全世界承認:「我不夠好。」
長大後才懂,那份面對錯誤的痛,其實從未離開。只是從考卷換成了簡報、報告、回饋或人際對話。我們依然抗拒回頭看錯,因為那太像在挖自己的傷口。
但,也正是這種痛感,才藏著真正的成長路口。

一、為什麼訂正這麼讓人不舒服?
因為訂正不只是修正答案,而是面對「我當初沒看清楚」,甚至「我根本誤會了」。這像是在挑戰我們的聰明、自信與自尊。
所以我們本能地想逃,像是:
- 拖著不改
- 裝沒看到
- 或者乾脆說「這不重要啦」
但錯誤不是會自己消化的東西,它只會變得更深、更隱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再次拖你一把。
二、錯誤本身不致命,逃避才讓它致命
很多人說自己「學過教訓」,但仔細一問,卻說不上來那次到底錯在哪。因為他們記住的是被罵的感覺,而不是錯誤的結構。
真正的訂正,是拆解錯誤:看懂它怎麼發生、哪裡卡住、自己當時怎麼想。
沒面對錯誤,它會像影子一樣跟著你。真正脫離影子的方式,是轉身、看清、命名它。
三、訂正,不是自我羞辱,而是自我修復
每一次訂正錯誤,都是在幫大腦重新鋪一條路。這條路會幫你在未來類似的情境中,自然地避開同樣的坑。
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在打基礎。你越願意訂正,越能建立一種能力:即使做錯,我也知道怎麼讓自己回到正軌。
這樣的你,不會怕錯,而是更穩、更自由。
四、從逃避錯誤,到能訂正錯誤,只差一個行為
那就是:留下紀錄。
不是把錯誤塗掉或忘掉,而是記下來——
「我哪裡理解錯了?」 「當時是怎麼想的?」 「下次我想換什麼做法?」
這不是在責備自己,而是在整理自己,是為了讓未來的我更有選擇權、更少重複犯錯的風險。
五、錯誤,是你最忠實的成長素材
如果你願意直視錯誤,它會變成你最誠實的導師。
它會提醒你哪裡鬆懈、哪裡不夠理解、哪裡需要多一點耐心。
訂正不是打敗自己,而是撿回本來就屬於你的能力。
下次再遇到錯誤,別急著蓋掉它。試著說一句:
「我不是在挖傷口,而是在挖通往成長的捷徑。」
真正能進步的人,不是從不犯錯的人,而是有勇氣,一錯再修、一修再強的人。這條路不輕鬆,但它通往的,是你更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