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路上,從妳懷孕開始,是不是很常聽過很多的「建言」?
那些聽起來像是關心的話語,為什麼有時卻讓人覺得像是被指揮? 又或者,妳正以剛剛好的步伐前進,卻總是迎面而來一波又一波的「恐嚇式提醒」?
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聽過?
:「你現在懷孕要好好吃好好睡歐,之後很多東西就不能吃了,也無法好好睡了」
:「妳要多多運動歐,這樣自然產才會順利」
:「趁妳現在多吃一點妳愛吃的,到時候哺餵母乳的時候很多東西就不能吃了」
:「我跟你說!絕對不要買太多玩具!根本用不到」
身為一名 Junior 等級的新手媽媽,從我懷孕開始,這些言語就如雪片般飛來。 有些來自家人,有些來自朋友,還有一些來自路人。
一開始,我是感動的,真心地感激那些有經驗的媽媽分享她們走過的路。 但漸漸地,我開始察覺——並不是所有的「建言」都出於善意,也不是所有的「關心」都能讓人感到被安慰。
有些建言,其實是對方投射自己焦慮
後來我才明白,有些話,是對方自身焦慮的投射。
她可能有過一段艱難的育兒期,於是她將自己的痛苦經驗,包裝成「妳一定要這樣做,不然就會怎樣怎樣」的口吻。
她不見得有惡意,但她沒意識到的是,妳不是她,妳的孩子也不是她的孩子。
我也才慢慢學會:不是每一個聲音都需要接住,不是每一句話都需要回應。
如果我什麼都放進心裡,我就會變成一個裝滿別人情緒的接收器。
學會辨識「關心」與「干預」的界線
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真正能夠辨識出哪些是:
真誠的建議
發自內心的關心
被焦慮包裹的恐嚇
想要控制妳人生的指導棋
這些不同的語氣與能量,有時細微得難以分辨,但時間一久,妳會突然知道哪一種話是讓妳安心的,哪一種是讓妳眉頭一皺覺得哪裡不對勁。
而我也開始建立一套自己的防禦機制。
對於真正讓我受益的建議,我會虛心感謝。
對於聽完讓我壓力山大的話,我學會了用「真的歐,我覺得還好欸」來停止對方的焦慮情緒投射。
對於無止盡的指導棋,我會了「閉嘴、放空、微笑」,又或者真的以堅定的口氣說出我的立場,秉持育兒已經很辛苦,有委屈不要內耗的原則。
如何建立育兒信心與界線?Junior 媽媽可以從這幾點開始:
每天記錄一件你做得好的事,建立自我肯定感
找到一兩位你信任的前輩,聽他們客觀的經驗,自己再斟酌
網路上的媽媽經驗分享很多,看了如果能夠自己吸收消化,那恭喜妳!可以從網路上獲得許多資訊;如果妳是看了頭更暈的,那就找好一兩位信任的前輩,彼此交流吧。
練習說:「我覺得還好欸!」
不內耗:練習壞情緒不帶回家,不內耗的好習慣。
謝謝妳讀到這裡。如果你也正在育兒的路上被各種聲音淹沒,希望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歡迎與我分享更多妳聽到的假關心和指導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