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人格的陰行與陽行,還有五型人格的陰性與陽性(上)
繼續談談水性的陰與陽。《王鳳儀言行錄》提到: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情柔和。陰水性人愚魯不達,好退縮,多憂多慮。
如果依表面觀察,陽水性人如此滔滔不絕地一連串說出有哲理的言語,倘若還能條理分明、語氣溫穩的陳述,確實能經得起「有智慧」的評述。
「性情柔和」的部分,通常水性人說話確實不會又急又快,通常偏緩偏慢,也偏柔和。依表面觀察的言行,也能說是「性情柔和」。
但人格是五行流轉,相剋相生,這樣理想的「模樣」,應該有其他屬性的輔助,方能呈現如此的「有智慧,性情柔和」之評價。
至少,我認為單靠一個陽水性,要有此狀態,是有困難的。
基於「靈我」的本質,條理性會是弱點。
就像順著天賦走的人,要他歸納自己心得並分享如何擁有這樣的成就時,可能就只會得到一句「順著感覺走,做就對了!」的天才發言。
有些天才的做事過程也無法複製,因為旁人所見的亂無章法中,不知為何,東西就是被他完成了。而要他重做一次,只會發現這次與上次的步驟不同了,但東西還是能完成。
靈我意識主導者的情況,有時便會像天賦天才一樣。
但難以適應現代社會步調的缺點也會很明顯。
另外,《王鳳儀言行錄》評述的「陰水性人愚魯不達,好退縮,多憂多慮」這點,我有些自己的看法。
結論上,我認為這評價沒錯。
不過這是基於行為表面的觀察評價。
水陰行時,活動方式主要是向內(陰性)與向下(水性),思緒多在心裡轉的確會符合「多憂多慮」,意見表達不明的「不達」也符合「愚魯」之象,而被這般誤解後面對眾人的追問與質疑,水性人常會躲回(沉入)自己的意識世界中,也難怪會有個「好退縮」的評價。
只是,經由前面討論可明白,水性人最強大的特質是在內心翻湧磅礡的靈感浪潮,是對許多事物都充滿豐沛感覺及感想的深度探索天賦,所以只是經由表面觀察的言行舉止去推斷,恐會錯失水性隱藏的龐大潛力。
不過,《王鳳儀言行錄》關於陰性人的評價都不佳,例如:
●陰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寧折不彎,好生怒氣。
●陰火性人喜虛榮、愛面子、好爭理、性子急,主貪,好恨人。
●陰土性人固執、死板、心小量窄,疑心又大,好怨人。
●陰金性人陰險,巧言令色,笑裏藏刀,笑在面上,惱在心裏,好惱人。
●陰水性人愚魯不達,好退縮,多憂多慮,好煩人。
相較之下,關於陽性人的評價都好得多,例如:
○陽木性人仁慈,有主意,能忍辱。
○陽火性人明理,守禮守分,不爭不貪。
○陽土性人信實,厚德載物,能容能化。
○陽金性人義氣、豪爽。
○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情柔和。
兩邊排列一比較,明顯有偏心於陽性的狀況。
莫非是以「陽貴陰賤,陽尊陰卑」的古傳思想去劃分?
「陽貴陰賤」這個詞語出自傳統的陰陽觀念,用來形容陰陽之間的不平等關係,認為陽性事物尊貴,陰性事物卑賤。
儒家.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便有一章〈陽尊陰卑〉,裡頭這麼說:
「陽始出,物亦始出;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三王之正隨陽而更起。以此見之,貴陽而賤陰也。」
這即是他認為陽貴於陰之理由。
然後,據此理,他繼續延伸論述:(以下是節錄)
「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
「在善惡。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
「陽氣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氣生而陰氣殺。是故陽常居實位而行於盛,陰常居空位而行於末。」
「天之好仁而近,惡戾之變而遠,大德而小刑之意也。先經而後權,貴陽而賤陰也。」
董仲舒把這種陰陽之法運用於社會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
他宣稱:「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根據陽尊陰卑的準則,君、父、夫為陽,為尊;臣、子、婦為陰,為卑,前者支配後者,後者服從前者。
董仲舒陽尊陰卑的提出,對於政治生活中的君尊臣卑,社會生活中的男尊女卑,家庭生活中的夫尊婦卑等倫理政治規範的形成,起了理論奠基的作用(也成了中國傳統社會女性許多生命悲劇的源頭)。
可能是這樣的思想,導致《王鳳儀言行錄》因此將五型人一切不符社會期待的表現全歸於陰性作為來處置。
而且以社會運作的觀點與需要來看,外向性的陽性人格表現確實較受重視,社交互動確實佔優勢。
而從《王鳳儀言行錄》中所呈現的社會背景來看,那是個需要在收成時期到處幫忙打工幫農活,一家換過一家賺生活費的農業社會情境。
在這種肉體勞動力佔優勢的環境中,人與人的實際交涉互動決定了生活出路,陽性表現(外向性)的人格確實較容易受到重用。
如此便不難以理解,何以陰性表現的人格有如此多負面形容的評價了。
若非當代心理學對於內向性人格已有更多的理解與研究,知道內向人格並非缺點,而是一種獨特的人格特質,擁有許多優勢,例如深度思考、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等,內向性人格就可能被永遠誤解下去。
(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