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我的人格特色之其二
靈我來自於「靈」,而「靈」當中存有無限無窮的多元意念,所以靈我意識居主導者,靈感的洶湧磅礡會是其優勢所在,卻也可能是其敗筆所在。
因為,單純只有磅礡大水的氾濫,反而會吞沒原有山川精細的風貌,失去本有土地所能呈現的獨特自我。
靈感太多又沒有學會抉擇,會使靈我意識主導者呈現遇事猶豫不決,行事優柔寡斷,處事溫吞愚怠的行為表象。即使內在如大水沖刷心靈般的運轉不息,種種考量考慮,與靈感此起彼落的來回激盪,可惜人們是看不到水型小孩內在努力的,只會覺得他似乎動作慢、想法少、表達又不明確,思考也跟不上大家的步調,讓人感到相處上的不耐煩。
這是水型氣質旺盛者常見的,被大眾所認知的行為表現。
不過,這是偏態發展的狀態。
也是處理不了靈感能量的內向釋放所帶來的身心狀態。
既有內向,當然也有靈感能量的外向釋放。
水的屬性在五行中可分陰陽。
陰陽概念目前不深談,簡單先理解:陽為動,為外,外向性;陰為靜,為內,內向性。
剛說的例子是內向性的靈我人格的低階表現。
當然,高階表現則是能駕馭這些向內釋放的靈感能量,並妥善整理成瞬間可用的即興智慧,所以高階的水型人,常會有智者的稱謂。
古有仁義禮智信五德,其中的「智」,便是屬於「水性」的水德。
外向性的人格表現則有不同。
一樣舉個偏態發展的。
有見過那種一來興趣,說話便滔滔不絕,細碎詳盡,各種專業知識如數家珍般地接連拋出,沒注意到大家聽得一臉矇,自顧自地沉浸在自我世界不斷輪說不止的人嗎?
這便是水型人被打開開關,靈感洩洪的模樣。
但是,是駕馭不了靈性能量向外釋放的偏態發展狀態。
《王鳳儀言行錄》中提到,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
「受氣」也,意指「遭受欺侮壓迫」。
該詞源自中醫典籍《靈樞·決氣》中「受氣」的哲學概念,原指「承受天地自然之氣」。例:
晉.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
唐.孟郊〈和宣州錢判官使院廳前石楠樹〉詩:「爭芳無由緣,受氣如鬱紆。」
明清文學作品中,「受氣」作為遭受壓迫的描寫工具被高頻率使用: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那周三直是裡外受氣,忍辱不過!」
《紅樓夢》第五八回:「我們攆他,他不出去;說他,他又不信。如今帶累我們受氣。」
《駱駝祥子》中「洋車夫的命當如此,就如同一條狗必定挨打受氣。」
在當代語境中,「受氣」則多描述弱勢群體處境:
「他受了半輩子氣」,可反映某些普通民眾忍氣吞聲的生活困境。
「兩頭受氣」,常用於描述夾在矛盾雙方間的尷尬狀態。例如婆媳之間,上司與部下之間。
「是不是上班都得受氣」,表達工薪階層無奈委屈的難受想哭。
「打工心累沒尊嚴受氣」,傳達打工族碰上野蠻客又被上司玩針對的疲憊。
由上述例子可見,受氣是如何情況的一種心理徵狀。
水性人易受氣的行為表象,可能源於內在感覺太多,一時難以彙整,故要表達自我感受的言行上頗有慢別人數拍的身心特質。
水性人常處於思考紛亂靈感紛飛的心理狀態下,有時要彙整出一句可以說出來的話時,心思早轉上別人十多倍不止的多工處理,方能決定並肯定自己想說的話,因此對話反應自然要慢上常人很多。
但大多數人難以接受這樣的溝通速度,便容易感到不耐煩,脾氣差的甚至會被激怒,自然的,言語與肢體上就不會讓水型人太好受了。
可是,就算不太好受,要想解釋也依然慢上幾拍。
不是想太慢,而是想太多,導致身體處理速度跟不上,錯失即時回應的黃金時間,結果只能有氣自己受,被誤解也只能自己對自己安慰與開解。
水型小孩會因遭到誤解而感到壓力倍增,究其原因,一樣是難以適應外在環境變化的速度所致。
無法即時配合別人,又難以傳達及表現自己的想法,通常難免,別人就容易依自己的意思去猜測揣摩,如此便容易產生誤解水型小孩的情況。
而被誤解後又讓水型小孩感到難過,想說的話在壓力緊迫下,就更難清楚表達想,心情自然就愈加沉悶。
在此情境中,水性下行,所以多壓抑,多罪己,故也多受氣。
但有時,也會碰到將這種壓抑心情拋諸腦後的情形。
水型小孩向來是自已深思探索的,如果是有興趣的事,會更容易沉澱心神深入其中,默默研究與思考,且往往不會是一時的,會這般持續累積下去,故此,水性人常會培養出許多讓人望塵莫及的專業素養與知識。
然若有人的話題剛巧能帶到水型小孩有興趣的領域,就會發現他一改安靜沉默又遲緩猶豫的言行狀態,突然滔滔不決陳述己見與想法。
由於這些感興趣的事常年來早就在腦子反覆思量過,也形成不少深刻的既定想法,不用像那些突發事件與即時的人際交流,得需要一再反覆思考方能應對,所以自然能夠輕易說出口,而且還能說得有如大河大川奔馳入海,讓人體會到什麼是言語「淹人」。
但,組織語言終究非水型小孩之所長,龐大的瑣碎語言量,卻少有重點陳述與輕重緩急,似像想到什麼說什麼,且想像力豐富,思緒還可能會跳躍式的前進,語言內容就更難讓人理解與接收了。
畢竟水性小孩活在自己世界的時間很長,當他順勢外向釋放靈感時,若本身尚未成熟,或是往偏態發展的身心狀態,是控制不了,也梳理不來這些靈性能量的向外釋放的。
所以,他只會有如水壩洩洪般傾瀉而出,然究其心理本質上,是一樣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封閉自我,所以難以考慮到接收資訊者的吸收情況。
除非有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例如以金性的條理化去輔助重點的陳述,以及以土性的連結力收束去感受眼前對方的情況,方能做到有效傳達自身意見與想法給對方的能力。
這便是水行由陰轉陽,由向內釋放轉為向外釋放的狀況。
水陰行與水陽行,是一種水性的兩面轉換,如靜謐深潭的陰水轉成奔流不息的大川陽水。
另,還有一種外向釋放的情況。
不是興趣被引動而使然,而是因為壓力巨大,導致靈感水壩的壩體裂紋密佈,在最後一場小雨,或是最後一塊敲擊壩體的小石頭,或者控制不來的一場小小的意外地震,令不堪承受的壩體崩裂壞解,不得已的全部洩洪而出。
例如似乎觸發了某人的傷心點,使之一股腦傾瀉難過、憂傷、煩悶、不滿等的長期累績下來,不斷鑽牛角尖的鬼撞牆情緒。
或者某種驚怖情境使當事人忍耐恐懼情緒至爆開,歇斯底里的亂吼亂叫。
雖然也是陰行轉陽行的情況,但相較於火性情緒(喜)觸發的興趣宣洩,以及由土性情緒(憂思)觸發的報怨宣洩,水性情緒(驚、恐)那種原地疊加觸發至爆開的驚叫宣洩,在「煩人」的意義上,感受差距就會非常大。
啊,還有一種也是因興趣觸發的水性言談「煩人」與「淹人」的情況。
有印象嗎?那種一來興趣,就頻繁追問的例子:「過去做過哪些工作?之前的工作都做多久?住在哪?今年幾歲?結婚了嗎?先生在做什麼的?有幾個小孩?小孩還在學嗎?念哪個大學?為什麼一個人住?發生了什麼事?」
如此追根究柢問個不停,到後來,讓人感覺愈來愈逾越沒分寸地纏問不休。
這也算水性人會有的言談特性。
而以上這些例子都有同一特點,即:量大管飽的情緒意念傾洩而出。
正如水性有洪災的一面。
此即是靈我人格的特色之二:靈感與意念的內在洪流。
洪流若非「自煩」與「自淹」,就是「煩人」與「淹人」。
當然,水性也有細水長流,灌溉滋養的一面。
不過,這就不是只論單一屬性能夠做到的了。
所以,思考五行應用,向來不能以類型特質論之,要以一個整體系統的運轉去看待,方能思索出平衡發展的成長出口,看見自己人格中蘊藏的真正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