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對於靈魂的角度來說,沒有生命,靈魂無法有所作為;對於世俗來說,沒有生命,世俗無法獲得傳承;對於人類來說,沒有生命,人類未來沒有任何可能。
那麼,對於生命來說,沒有生命,生命會如何?更要進一步問的是,對於生命,生命是什麼?
判斷方法很簡單。
沒有什麼,人就沒有生命了呢?
人之意念、人之生理、人之情緒、人之靈性、人之理性、人之超越,沒有了什麼,就都不會有任何作用了呢?
這份存在,是人類常常視為限制的存在,甚至貶低其作用,認為只要沒有它,自己就可以無限可能,不再受世俗約束,甚至不受病痛滋擾,也不用煩惱下一頓飯在哪——其實很清楚了——那就是:我們的身體。
對於人類而言,身體即生命,對於生命而言,生命即身體。
身體極限是為了體驗自己的豐富,因為身體的存活向來不能獨立為之,所以需要其他生命或物種的共同照顧,因而發現自己處於不孤單而豐富的世界。
若沒有身體,精神只能體驗自己無所不在,也一無所成。
身體會成長,是有賴於我們可覺知、不可覺知及難以覺知僅能體會的一切所供養而成;身體中的精神會成長,也是有賴於相同的資源,甚至還要有賴於身體的接收、照顧與提醒。
人之意念、人之生理、人之情緒構成肉體功能的基本,人之靈性、人之理性、人之超越構成精神存在的彰顯。
這兩者密不可分。
但若更進一步來說,這兩者均存在於身體之中,形成陰陽運轉,隨著肉體生、老、病、死,體驗自己的變化及可能性。
但是,到了真愛生命界了,是人之生命的本源了,為何還有超越需求,是要超越什麼?
對於真愛生命界的領會,即使每個人都有相同機會可以接觸,但其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達到那層深度的體驗,所以對於人之意念處境的形成,是由源頭逆推回來的每一個需要之追求所累積的。
且越靠近情結原型界之需求,其貢獻越多。
這也促使我們若要研究人類在這世界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情結原型界提供的資料要比群體共識界來得更多,而我們對後設知識界的瞭解也會比真愛生命界要清楚。
例如人類由生理需求來認識人,會比由安全需求來認識人,會有更多明確資訊可以定義,也較能找出許多人共通的特性。
當然,同樣的結果也可套用在安全需求與歸屬與愛的需求,或歸屬與愛的需求與尊重需求的類推關係中。
因此,以生理需求為起點,越往上的需求,越難以定義是否每個人都有此類似需求,也越難說此需求是否為每個人類共有之特性。
不過,若因此而認為生理需求是決定人類演化或進化的催化劑,以本研究之觀點,實屬不妥。
雖可理解此類理論在當前對於人類是有其廣泛適用之價值,但根據構成生理需求的情結原型界內容之形成原因來推定,我們認為是做為真愛生命界構成之內容的生命本源才是其進化的根本原因。
情結原型界之內容是以真愛生命界之內容為核心本源,經過層層外擴過濾,最後呈現的週邊狀態。
而由歷史的閱讀或組織變革的內容,我們得知處於週邊者,若想要改善其處境的制度或福祉,向來都要進入前進內圈的位置方能對其週邊有能為力。
但越往內圈走,就會發現內圈之中還有內圈,一層一層的如同心圓般結構的組成其權力架構。
這時,我們就會明白,唯有進入權力核心方有能力對整體組織之外顯進行改變。
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的理念統整或文化再造。
所以,人之意念所構成的人之生理,雖是我們認知自己為人的第一步,但不是最終定案,意即所謂的生理需求將可能因認識到生命本源而達到徹底改變。
這也表示,當前的人類身體並非最終定案,其壽命或機能還會有所變化,而變化的程度,將有賴於我們人類全體對生命本源瞭解之努力。
越多的人可以體會到生命本源的感受,其人類身體的未來可能性越高。
故此,人類演化或進化的動力,該是自我超越的需求。
這也是太極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其中一種意義詮釋:精神對生命本源的瞭解極限創造了身體當前的極限,但身體當前的極限卻引導精神發現自己對生命本源的認識不足,進而修正自己成為新的身體極限典範。
運動界便有這種例子發生:科學家根據資料預測人類極限的運動能力,斬釘截鐵的發表結論,但卻在某個人跨過那條界限後,後續又有更多人突破此界限。
這是因運動員們對人類的典範認知已有所不同。
所以,運動界很重視心理能力的完善及強化。
我們在生活中常注意到的例子是年過四十卻仍有年輕容貌的「美魔女」:這本來是商業行銷的概念,但相對於很多報導老齡化社會的種種缺失及負面影響,這個概念無疑帶來不少希望。
自這個概念出現在媒體上大為宣傳後,陸陸續續的,我們開始看到不少年過四、五十,甚至是六十歲還是保持約三十歲左右面貌的女性。
可能會有人說,這是之前早已存在的個案,只是現在媒體關注後才大量冒出來而已,不足以代表人類整體實際年齡相貌的樣本,但據我們自己研究過的老齡化社會資料所知,人類在歷史上,是第一次有這麼大量的年老樣本可供觀察,所以對於人類年長後外貌,或人類在各個年齡的發展心理,未來都有重新改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