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師大都要跟你道歉嗎?我是必修課運動生物力學的老師,我也要跟你道歉嗎?」這句來自一位教授在 Threads 上的留言,立刻引爆輿論,讓原本已燒得沸沸揚揚的爭議,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也把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師大女足隊的學生公開控訴,自己在就讀期間曾被要求參與一項涉及抽血的研究計畫,過程中不僅疑似未經完整的倫理審查與學生知情同意,甚至還有抽血者非醫療專業人士,導致學生身體受傷、心理承受巨大壓力。
如果學生不願配合,教練可能以「退學」相威脅;研究補助金也未發給受試學生,反而成為球隊的「公基金」。多位學生因此休學或離隊,有人甚至因此對足球產生創傷,至今未獲得來自學校的正式道歉。事件曝光後,該名學生在 Threads 上分享貼文,不料卻遭到同校教授留言質疑,引發大批網友不滿。隨後,教授也發出聲明說明立場,最後甚至反問:「我到底『嗆什麼聲』?我罵到誰、傷害誰了?我該為誰道歉?」語氣中透露出強烈的無奈。
但我認為,問題並不在於這位教授「有沒有邏輯」,而是他在「社會氛圍與情緒時機」上完全失了分寸。
我們可以從他的後續發文來理解他的心態。
沒做錯,為什麼要道歉?
老實說,他的確不是研究主持人,也不是研究執行者。若他不主動留言,其實整件事原本與他沒有直接關聯。
他的發言重點,是對「整體道歉」這件事提出質疑。他認為錯的人應該道歉,但不應該因為輿論壓力就要求整個師大、或所有教師集體承擔責任。
他的出發點,是在捍衛制度責任與個人責任之間的界線。
他甚至提出擔憂:「不能為了情緒反應就無限上綱,這樣會造成寒蟬效應。」
如果純粹從「合理性」來看,他的確有邏輯。
但為什麼網友反而更生氣呢?
首先,他是在「對方的場域」說出這些話。
這是一篇學生公開揭露傷痛與壓迫的貼文。
在這樣的脈絡下,社會普遍的期待是支持與傾聽。
然而,教授卻在底下留言:「整個師大都要跟你道歉嗎?」這句話容易被理解為:「你是不是太誇張了?」甚至是「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妳是不是太敏感了?」
當妳踩在別人的場域中還說出這樣的話,那激起情緒性反彈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你要處理的,本來就不僅僅是「有沒有道理」,而是「通不通人情」。
再來,他是一位「教授」。
在體育圈這種講求紀律與權威的文化裡,學生要站出來說話已經非常困難。
在這種背景下,一位教授公開回應,卻不是支持或同理,而是反問「全校都要道歉嗎?」,很容易被視為教師角色在羞辱、壓制學生。
所以,網友的不滿,其實不只是針對這位教授本人,而是對於一種權力的反彈,也就是那種讓受害者再次被否定的語境。
當學生終於鼓起勇氣發聲,社會期待的,是更多理解、反思與改革。
但當第一個跳出來的是一位權威者,用邏輯挑戰情緒、用切割回應控訴,這樣的聲音就會被視為:在替體制護航,而非對真相負責。
那麼,教授的後續回應有沒有道理?
其實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看,他的說法有其邏輯,也確實澄清了自己與事件無關的事實。他想表達的重點是:「我不是加害者,為什麼要被波及?」
但問題在於,他的回應一直在講「道理」,卻沒有顧及「同理」。他的語氣會讓人感覺是在責怪社會反應過激、自己被誤會,而忽略了事件真正的核心是什麼。
對大眾而言,這會進一步強化他「講話傷人卻不自知」的形象。
我理解他想表達的委屈,他可能覺得:「我說的每一句都有邏輯,為什麼大家還要罵我?」
但現實是,在創傷還沒有被接住之前,你的「有道理」,其實就「沒有道理」。
因為少了理解,就會讓人覺得自己的痛苦根本不被看見。
這也是我前一篇文章《安慰不是說對的話,而是讓對方「沒那麼痛」》提到的先理解的概念。
那,該怎麼回應才會更好呢?
其實只要掌握三個原則,或許就能大大降低對立:
1. 同理優先,澄清在後
「近日簡同學的分享讓許多人感到震驚與心痛,作為師大的一份子,我也深感不安。雖然我與此研究計畫並無直接關聯,也非參與者之一,但身為教師,我有責任傾聽、理解並反思學生所面對的困境與壓力。」
2. 避免對受害者情緒下判斷
「在學生感受到壓迫、傷害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切割責任,而是確保真相被揭露、問題被正視。」
3. 誠懇表達遺憾,避免挑釁語氣
「若我先前的發言讓人感到不被理解,我願意為這樣的語氣帶來的傷害誠摯道歉。我的本意是希望釐清責任歸屬,而非否定學生的感受。」
若能再進一步加上一段換位思考的語句,效果會更好:
「我也理解,當學生終於願意發聲時,社會期待的是更多支持與傾聽,而非急於辯解。期望學校能給予學生一個公正、透明的交代,也讓所有人都能在安全、有尊嚴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
但這起事件也提醒我們,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並不是因為沒有道理,而是因為說話的時機、方式與語氣,錯過了彼此理解的機會。
教授或許真的沒有惡意,但當我們身處權力的位置,就更需要謹慎看待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因為那可能不是一句意見,而是一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