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高中生因履歷爭議,被四間醫學系取消錄取,引發一波波關於誠信與競爭的討論。
有些人批評他不誠實,有些人覺得他太張揚,才會因為把履歷放上社群而惹禍。
但比起這些,我更想說的,是一種我們長年以來習以為常的教育風氣。升學制度從來不問你最挫敗的經驗,只問你最精彩的成果。沒有一欄,讓你坦白你曾經後悔。這樣的設計,讓我們愈來愈擅長說出被期待的答案,也愈來愈少機會練習怎麼誠實地面對自己。
所以我不懷疑,那位學生的履歷,可能出自一間流程完備的補習班。那些地方或許沒有鼓勵他造假,但一定教了他怎麼「強化敘述」、怎麼「突顯亮點」。
這些技巧本身沒有錯,只是當「寫得漂亮」變成比「寫得真實」更重要時,界線就已經開始模糊。
簡單說,我們一路走來,都在學著如何成為人上人。
我曾在一場談如何寫履歷的講座中說過:「履歷的確是包裝,但它不該是虛構。」
它應該是凸顯你的特別,讓你做過的事情變得具體,而不是憑空創造不存在的經歷。就像一則廣告,你要讓面試官更了解你,而不是讓他產生不實的期待。那樣的履歷,就算一時成功,也會在現實裡綁住你,讓你舉步維艱。
我也把履歷的撰寫,當作是一種認識自己的練習。如果一份履歷最後看不見你自己,那不只是誠信的問題,更是一種方向的喪失。
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往哪裡走,只記得別人喜歡哪種版本的你,而這樣久而久之,不僅會在現實中穿幫,也會讓你對自己的天賦熱情越來越模糊。
要如何做到凸顯亮點卻又不造假呢?我自己覺得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
第一,要學會換位思考。
履歷不是寫給你自己,是寫給未來的老師、面試官、招生委員會。你要知道他們在找什麼,重視什麼,才知道該怎麼表達你的價值。
那要怎麼知道呢?其實去看科系的課程、教授的研究方向、學長姐的經驗、過去的備審範例。
很多時候答案不難找,難的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從對方的角度去想。
這一點,那位學生其實做得不算差。他知道該怎麼講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也知道醫學系重視表達力與參與感,只是他錯在誇飾了自己的經歷,因為太急著被看見,以至於沒讓自己真的活進那些故事裡。
努力對準對方,是聰明;虛構內容迎合對方,是冒險,也是失焦。
第二,要找尋亮點。
不是每個人都有驚人的成就,但每個人都有值得被聽見的經歷。你做過什麼、參與過什麼、為什麼選擇這條路,每一段都可能是亮點。
重點是,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至於不那麼出色的部分,不用特別強調。面試官知道這個年紀的人不可能完美。
他們期待看見潛力,而不是一份毫無缺陷的清單。
之前我看到一個案例,一位學生在履歷上寫:「雖然我參加校內專題競賽沒得獎,但學到很多,尤其在簡報上被評審認為是做得最好的...」他交代了所有細節,連評分比重都寫上。
這樣確實很誠實,但通常面試官只會看到「沒得獎」,但如果改成「參加校內專題競賽,在簡報方面獲得評審肯定。」沒有說謊,也沒有自貶,讓亮點更清楚地被看見。
履歷不是辯解的現場,而是你選擇讓別人看見你哪一面的機會。
第三,如果暫時找不到亮點,那就開始去創造。
多參與、多學習,對事情保持好奇,對人保有熱情。履歷,不只是記錄你做過什麼,更是提醒你還可以做什麼。
我分享過一個方法,從三個面向下手:頭銜、作品、受眾。這三個切角,有助於你釐清你真正做過什麼。
- 頭銜:你是誰。可能是社團幹部、報告負責人。
- 作品:你做了什麼。一份簡報、一個活動、一個實驗。
- 受眾:你為誰做。是同學、老師、還是整個社區?
一位同學曾擔任班級活動的主持人,雖然沒有獎狀,但展現出來的臨場反應、時間掌控與協調能力。這三項能力,就足以成為履歷上的亮點。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沒有亮點。
但我想說的是,沒看到,不代表不存在。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太習慣去「融入別人的期待」,反而忘了往自己身上看。也可能是,你還沒開始讓自己走進那些,值得被寫下的場域裡。
履歷不是一張用來說服別人的紙,而是一個讓你和自己對話的過程。當你寫下它的同時,其實也在回答一個問題:你正往哪裡去,又希望別人怎麼認識你。
與其急著成為人上人,不如先試著成為一個,連自己都願意相信的人。